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文化近代化转型即将完成时期,中国也从明末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其先行者就是利马窦和徐光启。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末世,来自体系本身的巨大排拒力和阶级、时代的局限,终至明末主动、平等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行为如昙花一现,很快结束了。  相似文献   

2.
薛风祚是明末清初中西科学会通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成就颇受世人瞩目,以至被誉为一代“畴人之功首”。他生平交游广泛,学术承传多家。他少受传统儒学教育,却能以科学探索弥补其空虚;他向西方传教士学习,却能“熔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他继承和发展着徐光启等人较为开明的思想,会通中西,以中化西。他的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具有了走向近代科学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缓慢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在思想领域内,相应地出现了一些社会启蒙思想。这种启蒙思想也表现在自然科学上。如明代后期宋应星、方以智、徐光启、李之藻、梅文鼎以及清代前期焦循等人,他们在自然科学上的思想,就具有启蒙的精神。他们继往开来,“会通”总结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以启导近代的科学思想。他们一般是眼界开阔,对近代科学有许多天才的猜测。焦循所谓“天下之知觉自我始”(《雕菰集·述难二》),正是道出了他们在科学思想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宝琪 《少年月刊》2012,(Z3):10-12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科学家和天文学家,是最早接触并推广西方科学的人之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法华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徐光启把法华汇改名为"徐家汇"。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在华传教期间,一直非常重视翻译《几何原本》的工作。1606—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将《几何原本》译成中文。虽然作为一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只是把介绍西方文明作为弘扬基督教的手段,《几何原本》也仅译出前六卷,但对中国近代科学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屈仁芬 《时代教育》2007,(10Z):57-57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密切联系起来。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产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知识经济的隆隆涛声中,科技成为我们经常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杂志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位于“综合”《科学》杂志于80年前在上海悄然问世,当时在社会上并无大轰动。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主要在于它出现时的轰动,而在于它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质性贡献。这些贡献,又需要后人以历史的眼光给予审视和认定。中国的近代科学,不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继承,而是西方科学传播的结果。如果自1605年刊印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为起点,在晚明、盛清和鸦片战争之后,出现过几次西学东渐高潮。传播主体是西方  相似文献   

8.
晚明译入西方科技改变了社会风气,以徐光启为中心的开明士大夫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翻译了众多的西方著作,并主张科技救国。在科技翻译思想上主要表现为以度数之学为科技发展之根基,便于旁通众务;以实用为科技选择之圭臬,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超胜为科技创新之指向,虚访勤求地会通中西科技。在科技实践中开展了丰富的济民救世活动,并在历法、数学、农业和军事上颇有贡献。同时,这一时期徐光启翻译和研究西方科技背后蕴涵的科技翻译思想和科研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给国势衰微的晚明再创了科技事业的辉煌,推动了近代科学思想的启蒙,而且有助于国人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解释科技,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实践,最终寻求创新发展的超胜之路。  相似文献   

9.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末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在天文、农业、水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外,他也是明末翻译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人物之一,称得上是我国科技翻译的先驱.徐光启与外国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编撰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作品,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于1604年对明朝宗室贵族人口增长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在《农政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三十年翻一番的“生人之率”说,“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徐光启的“生人之率”白提出后,一直被后世的学者作为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经典文献,今人在著作中也不断引用。徐光启作为一代科学巨人,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这里我又不得不指出,他通过对明代宗室人口研究而提出的“生人之率”是个不正确的结论,因为他忽视了皇室婚姻的特殊性及当时普遍存在的一夫多妻制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等因素。笔者撰写此文,就是试图纠正徐光启“生人之率”的片面性错误和探讨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影响。但由于所掌握资料及个人水平的限制,文章中定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敬请学界前辈和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与教育研究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的学科现象   1 科学概念的产生和教育学的学科化努力近代科学产生于三个先验的形而上学原则或最基本的形而上学预设 ,即 :自然一致性原则、实体永恒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这三个预设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核心 ,为科学思维提供了基本范畴。这三个形而上学的预设对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 :为科学划定了自己的研究阈限 ;为科学提供了一个合乎理性的结构 ;为科学规定了严格的方法论原则 ;为科学界定了最基本的范畴和概念。由此可见 ,近代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科学理性对于人类自然的探索和把握来说 ,是一…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化近代化转型即将完成时期,中国也从明末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化,其先行就是利马窦和徐光启。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末世,来自体系本身的巨大排拒力和阶级、时代的局限,终至明末主动、平等地吸收西方化的积极行为如县花一现,很快结束了。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林则徐、魏源,还有徐继,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往,认识了西方,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这是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根本转折。在他们之前,中国人面对周边族群始终有一种文明上的自大,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其实都是中原文明优越感不自觉的外露。面对西方,中国文明在明末徐光启时代有过一个短暂的理性平和时期。那时的明朝尽管面临着天崩地解式的政治危机,但文明的自信在徐光启那一代中国人面前没有多大问题。中  相似文献   

14.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首次传播逻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引起国人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的响应。鸦片战争以后,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近代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动西方逻辑的系统传播,同时以西方逻辑为参照系,努力探讨中国传播思维方式的变革。考察这一文化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正确评价逻辑学的价值。搞好中西文化交流,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节有关数学史的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红艳 《数学教学》2003,(9):49-49,46
上海数学课程改革,溶入了许多数学史的材料.除了常见的祖冲之和圆周率等内容以外,我特别喜欢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首先是因为这是中国科学现代化的标志,其次也因为徐光启是上海人.但是,我更希望同学们了解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于是,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曾经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并把这些科技知识介绍给中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徐光启的主要著作是《农政全书》。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由于徐光启小时候非常聪明、懂事,父母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尽管当时家里条件差,父母还是决定把徐光启送进学堂去读书。徐光启聪明好学,这与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有关。当时社会生活比较安定,母亲经常给他讲古人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故事。徐光启总是用手托着头,认真地听母亲讲故事,并立志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阿启,…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曾有过辉煌的时代,都向人类文明的殿堂页献出自己的才智,但唯有近代西方产生了不断增长、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上扩展着人类机界的科学。不少学者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经验主义者包括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成功在于一种独特的实验方法;对康德推崇备至的波普断言科学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的理性主义。斯宾格勒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几大独立的文化系统,每一个系统都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每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科学,如与古希腊文明相适用的是静力学;而近代科学作为近代西方文…  相似文献   

18.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6):82-86
我国科学近代化起点的标志被认为是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然而,我国科学技术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由受过西方科技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完成的,他们使近代科学逐步走向制度化,构建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基本体制和形态,并将科学教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科学分类的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第一次进行知识分类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代前期(16—18世纪),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基础自然科学分类初步完成;近代后期(18—19世纪),圣西门、黑格尔等曾对科学进行过分类。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新的科学分类。到了现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卡尔纳普、邦格、凯德洛夫等对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徐光启集>是研究徐光启西学思想的基本文献,通过它可以看出:受家庭环境、科举经历的影响和对当时中西学术的扬弃,凭借与西方传教士深入交流的有利条件,徐光启积极钻研和引进西学,形成了"会通中西,以求超胜"的思想.徐光启的西学思想给当时的中国带来许多积极影响,而且对于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