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考场作文语言的“精”:精当、精到和精彩“精当”是文章的语言精确恰当,准确而正确地描述事物,抒发情感,阐明事理。即便使用文学手法,也符合情理或事理。如:“你可以看到:那草地上放风筝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在跑: 那树阴下互相追逐的恋人,他们在跑;公园里  相似文献   

2.
徐庆华 《今日教育》2006,(10):29-30
一位哲人说过:“因为活着,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感恩,活着等于死去。”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他们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他们宁愿为歌星、偶像倾其所有,却不愿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根本没有想到过让孩子也付出点什么。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因此,学会感恩应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做起,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所有爱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3.
金林利 《中学文科》2007,(11):91-92
一次,我在批改本班学生的看图作文时。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全班54人,有20人的作文是交白卷,有13人的作文只写了一行字,其余的学生最多也只写了四五行字,而且他们的作文都是漏洞百出,不堪人目。总结一下。有以下四个问题:①思路混乱,有的意思上面已经提及,下面又再次出现;②语法错误、时态错误、句式错误以及单词拼写错误很多;③完全是中文翻译,不懂得英语的语言结构;④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性较差,缺少衔接,与其说是一篇作文,倒不如说是一组独立的句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张明 《现代语文》2002,(8):20-21
钱钟认为,人格与格并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观人。他精辟地批量出:“‘心声心画’,本为成事这说,实少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钱先生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如其人中的“”与“人”不应被理解为作品的道德品格和作家的道德人格,而应理解为作品的总体格调和作的创作个性。所渭格调,指的是作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语言结构中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持久审美享受的整体风貌。所谓创作个性、指的是作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等所有精神特点的总和。在钱钟书看来,一个作家写什么(内容)容易作伪,而怎么写(形式)却不易作伪,所以如其人的要旨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如语言的格调、行的笔性等)。放以此来评说作品,当“不据其所言之物,而察其宵之之词气”。此言所论,甚为精当,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如其人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凡是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就学生的作文而言,“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已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凡是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那么就学生的作文而言,“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已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次无意问的收获。无意中的我翻开了书无意间的看到了这则短文。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聪明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相似文献   

8.
语言杂谈     
《现代语文》2006,(5):24-24
语言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俗成”,每个民族都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它与一个民族特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中国人一见面常问声“吃饭了”,起初,因为吃饭事大,吃饭不容易,这很可能是一实在的打问,后来说习惯了,用意就不在这里,只是套近乎,表示关心而已。“吃饭”那意思还多:“我请你吃”,这饭不止是饭,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席面:“不靠父母吃饭”,是表明不依赖父母生活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李玉莲 《甘肃教育》2011,(14):24-24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履行法律.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孩子。”我国古代也流行过“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可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们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生育、养育的义务,更有教育子女成才的责任。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应该使父母懂得。在社会面前。他们的责任和对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在学生习作选集的编后中写过:“冬日严严,那一行行贫乏苍白慌乱的字曾使我苦闷,我常常在苦闷中昏昏睡去。春日阳阳,那一篇篇新美灵动和奔放的情思又叫我喜上眉梢,夜不能寐。”我可能是一个情绪型的老师,在对学生作的指导上,我不仅用口,也用笔,我将自己的感情诉之笔端,诉之我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发现,学生们懂得老师,他们“领情”,他们按照老师的期望在向前走,在成长。  相似文献   

11.
草地上,孩子摔倒了,母亲教孩子骂“草地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让老师批评了,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检查孩子功课;孩子学校春,妈妈一个晚上醒三次,怕误了唤孩子早起。西方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针对中国存在的这些现象曾说:我不能理解父母们为什么要教育他们的孩子推卸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和人…  相似文献   

12.
追寻     
徐晶晶  缪剑 《学语文》2005,(5):39-39
本文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理想是遥远的.而现实是如此的接近!“只要拥有一颗执著的心.也会超越一切”。就会达到一种境地;遥远的也会变为接近的:而这种境界又是多么的深邃!文章的文化氛围较浓郁。所选择的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道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又不失为本文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语言流畅,结构完美。  相似文献   

13.
刘秋叶 《陕西教育》2007,(7):127-127
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会修改自己的写作。”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作文指导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在贯彻新课标精神中,经过自己的实践、琢磨,我认为作文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毛荣富 《新读写》2014,(5):42-44
怎样写好高考作文?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开头要俏、立意要高、语言要美等等,而鲜有提及取材要新的。其实,真材实料从来都被和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并列为“写作三宝”。优秀高考作文的选材都有精当、让人眼睛一亮的特点。须知:善于取材,乃考场作文制胜之道也。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是含蓄而精当的艺术,相对于诗歌本身来说,任何解渎的语言都显得寡然,所以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典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足使学生通过“意会”受到诗意的熏陶,积累和运用诗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我家的家风之一。打记事起,父母就告诉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连给他生命的父母都不孝敬,连教给他知识的老师都不尊敬,那他就不是一个“好人”,将来也不会做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所以,我就暗下决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回报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在国际关系、科学商业以及人文学科领域的信息交流中,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广泛使用,对从事英语教学的人来说,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它并应用它,成为他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中学英语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所谓交际能力是指:“一要按照语言使用的规则,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具有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讲话的能力;二要懂得怎样做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并且有开始、维持和中断对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领会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内涵和意蕴,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的诗词,绝大多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恩,将会直接影响到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我国素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古训,历代也出现了许多报答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的千古佳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不知感恩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感恩。因为孩子们一降临人世,得到的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被幸福层层包裹,所以往往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近年来,竹溪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学会感恩,共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和感恩实践,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发芽,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一如古谚所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因为挫折和不顺在所难免.所以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常常想着那“十之一二”的美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我们的人生岂不是都被浸泡在苦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