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艺术教育的本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蕾 《早期教育》2002,(7):16-17
审视幼儿园艺术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辛辛苦苦地教,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学,加上家长的业余陪练与督导,两三年“教育”下来,孩子们童稚得令许多大师自叹不如的表现能力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幼儿甚至在小小的心灵里刻下对艺术活动的“敬畏”。一小部分能跟上老师“标准”要求的孩子,则脸上带着成人提醒出来的“笑容”,唱着、跳着大人们觉得好看好听,而他们自己无从体验和理解的歌舞……久而久之,即使是这部分具有艺术天赋的儿童也会被机械的训练磨光兴趣而逃离艺术,最后只剩下极少数在家长及升学制度(如“特长生”在中考和高考中可以加分等规定)的威逼利诱下苦苦挣扎的“小艺人们”坚守着“艺术教育”的阵地。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初衷吗?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往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混淆了幼儿艺术活动和成人艺术活动的区别;混淆了幼儿艺术教育和艺术专才教育的区别,而将以实现美育目标为主要任务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与以训练某些专门技艺的艺术训练混为一谈。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以往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病;努力转变观念,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途径,还——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存在诸多“异化”现象,如课程目标功用化、课程内容空心化、课程实施虚无化等。为避免艺术课程异化,就必须让艺术课程观回归,即要让人们认识到艺术就是艺术,它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是其它任何课程不能僭越和取代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学艺术课程应是“无用”的、“美”的、“体验”的课程。同时,为了实践这一回归后的艺术课程观,应采取以下对策:从“成人”的角度认识艺术课程;以“专业”的方式实施艺术课程;从“开放”的体系评价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3.
驾驭语文课堂需要艺术,驾驭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更需要艺术。语文教师应变“滔滔不绝地讲”为艺术地“点讲”;注重体验、感悟的同时,更应艺术地融入知识技能的训练;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应艺术地促进“全面发展”;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充满延伸性的艺术特点,驾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须腹有诗书,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方能得心应手地驾驭丰富多变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艺术     
作者不仅发现了“大艺术”的命题,而且还尝试着对“大艺术”的内涵进行了如下描述:其一,“大艺术”是抛开对某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或者专业的狭隘认识,综合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特点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电影,它综合了表演、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众多艺术形式,而其中仅美术就包括了诸如灯光、服装、场景、道具、化妆等视觉手段;其二,“大艺术”是在创作中广泛涉猎各学科相关知识,从中借鉴、发现、丰富艺术创作;其三,“大艺术”是艺术家在人格修养、生命态度上的一种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驾驭语文课堂需要艺术,驾驭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更需要艺术.语文教师应变“滔滔不绝地讲”为艺术地“点讲”;注重体验、感悟的同时,更应艺术地融入知识技能的训练;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应艺术地促进“全面发展”;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充满延伸性的艺术特点,驾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须腹有诗书,胸有成竹,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方能得心应手地驾驭丰富多变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艺术与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互相渗透的影响,但也有最本质的不同,其中差别较大的就是艺术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中,而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意象就是“空白”。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艺术感觉?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相当大的。有的人认为艺术感觉主要是天生的,而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脱”等。  相似文献   

8.
学前师范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前师范生的教育智慧为旨归,然而当前我国学前师范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工具理性”偏差,缺乏“师范性”和“学前性”,忽视学生深度学习,漠视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根据教育智慧的内涵和生成规律,学前师范艺术教育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使命感,建立“艺术素质”的艺术教育理念,发展艺术教育中的师爱,让艺术教育感人肺腑;应通过平衡工具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深刻揭示幼儿的创造性和学习特点,让艺术教育富有理性之光;应通过建立“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旨趣,激发学生意向性深度学习的能力,让艺术教育富有灵性之妙;应通过建立和发展艺术实践智慧的目标、艺术教育见实习、师徒学习、艺术成果汇报等途径,让学生具有艺术教育的实践之能。  相似文献   

9.
学前师范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前师范生的教育智慧为旨归,然而当前我国学前师范艺术教育普遍存在“工具理性”偏差,缺乏“师范性”和“学前性”,忽视学生深度学习,漠视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根据教育智慧的内涵和生成规律,学前师范艺术教育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使命感,建立“艺术素质”的艺术教育理念,发展艺术教育中的师爱,让艺术教育感人肺腑;应通过平衡工具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深刻揭示幼儿的创造性和学习特点,让艺术教育富有理性之光;应通过建立“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旨趣,激发学生意向性深度学习的能力,让艺术教育富有灵性之妙;应通过建立和发展艺术实践智慧的目标、艺术教育见实习、师徒学习、艺术成果汇报等途径,让学生具有艺术教育的实践之能。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分析归纳“海氏循环论”、“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审美论”等等;无论是把“建国以来”、“新时期以来”、“西方的”,乃至“古今中外”的旧有艺术理论作一个或简单或复杂,或单一或系统的罗列陈述;无论对于原有艺术概念不断的消解和否定,抑或是从根本上否定艺术定义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艺术之为艺术而别于他物,是肯定可以定义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不应拘泥于“当下”,而应放眼于普世,应为提升全民族的审美化与审美精神服务,此为艺术教育的理想;其实现方式应以“开放性”为始发点,以艺术素质教育为其实施机制,并以艺术教育工作素质的提高为根本;艺术教育理想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社会各方的参与为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仅具有“材料”“媒材”“质料”等传统属性,艺术传播的媒介环境从“再现”走向“再生产”;艺术媒介从“聚块”(Agglomerations)的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元形态,在分散且广泛的“灰色媒介”中,艺术媒介的“物质性”被关注;人机艺术传播中的“媒介在场”和“社会在场”共同建构社会景观,塑造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不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园林、建筑,向来对“空白”二字情有独钟,并因此而有“官欲止而神欲行”、“此时无声胜有声”、“计白当黑”、“惜墨如金”等标准或境界。而诗文中的“无言之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则更是把“空白”艺术推向极致,并成为历代作家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纯艺术”的提出主要可溯及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文艺思潮的渐兴递嬗;二则是从康德到克罗齐并延续到现在的哲学美学观。整理回顾我国艺术思想之所以接纳“纯艺术”观念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对以艺术来修身、育德的人文关怀为“功利主义”这一观念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5.
广播剧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舞台剧和电视剧则被称为“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时空结合艺术”(汪流著《电影编剧学》北京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也就是视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人类早期艺术与“美的艺术”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与外在关系的差异;抽象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差异;功利与审美的差异。所以“美的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早期艺术是人类心理尚未成熟时期与自然充满矛盾的产物。在与自然的矛盾中,原始人屈服于生存的功利。而从对原始时代经典艺术壁画、舞、乐、诗等的考察中,可得知原始时代的艺术真实形态是一种写实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梳理“潇湘八景”艺术母题的源流、文化意蕴和艺术风貌,阐述其所蕴含的独特而深厚的人文特征、精神气质和审美意象。“潇湘八景”经过“诞生”“传播”“移植”“变异”“转化”“回归”“再生长”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传播与交融,艺术母题内涵不断深化,以潇湘八景为艺术母题的创作也在不断地走向多元。至今仍然散发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18.
“顺向艺术教育”思想,阐述了其转换到中国艺术学学科教育的方法。包括顺向艺术学学科本身而开展教育;顺向国家艺术文化战略而开展教育;顺向学生智慧而开展教育和顺向艺术学学科建设而开展教育。当下的中国艺术学及其教育可以在遵循顺向艺术教育观学理基础上,有“顺”有“谋”地辨证进行,即顺向艺术教育观反对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和不负责任的伪“顺向”的不作为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9.
究竟现代主义艺术是如何转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呢?首先是在两个总体性概念下的转换:即由历时性转向共时性,或称之为历史意识和深度解释的存在转向历史意识和深度解释的消失;其次是艺术家讲求个性风格与自我的中心转向仿像的机械复制与观念的“去中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艺术之“焦虑”向后现代主义艺术之“耗尽”的新病态的转换;最后是追求自律的审美观念转向商品化倾向的消费观念。艺术以至文化中的这些逻辑转换关系,为我们确定了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这两个不同文化分期的艺术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几次留日、留欧热潮过后,国人的油画艺术观也已经初见倪端。在政府的推崇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美术实际上已经成为官方艺术,或者说是主流艺术,不过其他诸如刘海粟、林风眠等颇具现代之风的艺术样式依然存在,而且还有一批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也在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画戏剧人物见长的关良,优秀女画家潘玉良等。在此期间,这些向现代派学习的从艺者集体开创了一些艺术团体,如“决澜社”和“摩社”等,而最有影响的就是“决澜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