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启泉 《教书育人》2002,(22):28-29
一、嫉妒心理的界定大家都夸你品貌端庄,但又说你的眼睛不如邻座的姑娘漂亮,于是你一看到那双眼睛,心里就不是滋味;一个同学本来外语成绩比你差,后来慢慢超过了你,你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在单位文体活动中,领导表扬了别人而没有表扬你,你心里就感到很别扭,甚至隐隐作痛。诸如此类,都是嫉妒心理的表现。在汉语辞典中,“嫉”被解说为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被解说为埋没贤良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嫉妒是指抱怨、憎恨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嫉妒心理是一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唯我独尊心理,是一种对竞争者发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们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但生活的怪圈又凭添了不少问题孩子,他们的心理着实令人担忧。比如,嫉妒就是其中之一。嫉妒就像恶魔似的攻破了学生的心理,让他们迷失了自我。如果让嫉妒心理长存心中并任其蔓延,就会演变为嫉妒行为,害人又害己。一、身边的事例我校六年级有一位女生——小琳,她好胜心特别强,什么都要争最好,看到别人比自己  相似文献   

3.
“谈心小屋”的主持老师: 您好! 我讨厌嫉妒,通过文学作品,我了解到嫉妒者的阴暗心理。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的考试成绩很突出,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很不平衡.这时,我想,我的心理状态可能就是嫉妒吧。这么一想,我就认为我可能是一个有嫉妒心的人.结果,再遇到周围的人比我突出时,嫉妒就会爬出来。而我以前,从来不会去嫉妒别人。  相似文献   

4.
欣欣自小就是个占有欲很强的孩子,看到妈妈抱别人家的孩子,便立马撅嘴;家里来了小客人,妈妈夸小客人,欣欣就会充满敌意;学校里老师表扬了某位同学,欣欣便会到老师的面前告那位同学的状或是说他的不是,撕别人的书本。可以看出欣欣表现的是一种很强的嫉妒心理,这在独生子女中很普遍。有些孩子为了想比他人优越,使自己永远处于中心地位,有时会以进攻性的形式表示嫉妒之心;有的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就哭泣流泪,大发脾气;还有的孩子则会以冷言冷语、背后说坏话、吹毛求疵等形式,来表示嫉妒之心。孩子有妒嫉心理究竟是好是坏呢,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  相似文献   

5.
晶晶 《家庭教育》2010,(1):20-21
宁波读者小于来电问:“我的孩子很乖,就是容易嫉妒他人,尤其是比她学习好的同学。请问,我该怎样化解女儿不该有的妒忌心理呢?” 主持:嫉妒.大多指对他人快乐或优点所抱有的一种阴郁的不快。不注意教育引导孩子,嫉妒心就会成为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怎样化解孩子的妒忌心理呢?下面几位家长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宁波读者小于来电问:"我的孩子很乖,就是容易嫉妒他人,尤其是比她学习好的同学。请问,我该怎样化解女儿不该有的妒忌心理呢?"主持:嫉妒,大多指对他人快乐或优点所抱有的一种阴郁的不快。不注意教育引导孩子,嫉妒心就会成为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怎样化解孩子的妒忌心理呢?下面几位家长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在实施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其次,家长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相统一;另外,家长还应注重加强对孩子的耐挫能力、自控能力、健全人格、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帮助孩子无服依赖心理和嫉妒心理,这些都是改变独生子女心理素质普遍较这现状,促进其自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嫉妒心理人人都有,适当的嫉妒心理有时会成为工作的动力,但嫉妒心太强也会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你的嫉妒心理如何?属于哪种类型?可以自我评价一下: 嫉妒心理强烈型你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你相当敏感,稍感被歧视或不如别人时,就会产  相似文献   

9.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肖峰在一次家教咨询活动中,有位母亲向我说起了她刚上小学的女儿。她说其女儿聪明伶俐.因而深受老师的喜爱。于是老师做什么事都爱叫她,动不动就表扬称赞她一番,弄得她成了老师的“小红人”。按说自己的孩子得老师的宠家长应该高兴才是,可这...  相似文献   

10.
幼儿的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它其实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因此,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幼儿的嫉妒心理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许多成人认为,孩子没有在社会上攀比、竞争的经历,不该有嫉妒心理。但研究资料显示,有不满周岁的婴儿看到母亲给其他婴儿哺乳时,就出现心率加速、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甚至哭闹起来。当孩子长到5、6岁时,妒意会更频繁地袭上心头。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嫉妒行为,成人应怎样正确对待呢?一、幼儿嫉妒行为的表现嫉妒是一种别人比自己优越时所产生的一种憎恨情绪。幼儿的嫉妒是幼儿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幼儿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  相似文献   

12.
嫉妒,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病态心理,是妨害个人努力或活动的情绪状态。其本质特征是嫉贤妒能,它的害处在于:打击别人、贻害自己、削弱集体力量。因此,对于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希腊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嫉妒。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所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嫉妒会引起孩子很多行为上的偏差。表现的形式有多种:为了想比他人优越,使自己处于中心地位,以进攻性的形式表示嫉妒之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时就哭泣流泪,大发脾气;还有以冷言冷语、背后说坏话、吹毛求疵等形式来表示其嫉妒心。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反应强烈,自控能力差,尚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们会依据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4.
杜少军 《教书育人》2000,(17):38-38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迅速生长和发育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而不同程度地存在嫉妒心理。下面就什么是嫉妒心理?它在青少年中有哪些表现?如何消除嫉妒心理?这几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何谓嫉妒心理? 所谓嫉妒心理是指对他人优于自己,或是可能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担心、害怕或愤怒、憎恨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是一种十分有害的不良心理,既害人又害己。它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进精神,使人产生偏见,破坏人际关…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09,(2):46-46
嫉妒常常来源于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嫉妒的痛苦比任何痛苦都大,因为嫉妒者既要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又要为别人的幸福而痛苦,就像寓言中的雨伞和飞翔慢的鹰,嫉妒很可能造成他人与自己的两败俱伤。如果你是嫉妒者,诊诊小博士提醒你提防这种害人又害己的心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步试试:  相似文献   

16.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在实施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其次 ,家长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相统一 ;另外 ,家长还应注重加强对孩子的耐挫能力、自控能力、健全人格、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 ,教会孩子与人交往 ,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和嫉妒心理 ,这些都是改变独生子女心理素质普遍较差之现状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缺陷。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最顽强、最持久了。”青少年正处在发育和成长之中,这种嫉妒之心也就更多一些。当看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家长给孩子检查数学作业的方法都很单一,而且模式也比较固定,基本上都是孩子完成数学作业后将作业本交给家长检查,家长如果发现错误就标出来让孩子去改。但是,这种方法很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觉得检查作业是家长的事,与自己无关。而且这种检  相似文献   

19.
林枫 《家教指南》2004,(3):50-51
这是关于两个孩子和两位父亲的真实故事。第一个孩子是班级里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之前,这个孩子从未拿过头名,他很沮丧。“爸爸,为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总也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其实我真的很嫉妒,您说我该怎么办呢?”孩子一脸愁云地向父亲讨教。父亲没有回答,而是拿来一张白纸,在上边画一条长长的直线,说:“你有办法让这条长线变短吗?试试看!”孩子绞尽脑汁想了许多长线变短的办法,结果都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那条长线下面又画了一条更长的直线……“哦,爸爸,我懂了!要胜别人一筹,要超过别人…  相似文献   

20.
孟昭宁 《宁夏教育》2008,(11):77-77
首先要防止孩子嫉妒心理的产生。父母除了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尽量避免易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其次要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这主要靠父母的教育与诱导,通过父母的教育诱导而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抓住嫉妒对象“成功”的原因分析。帮助孩子弄清别的小朋友是如何获得“成动”的,是怎样“奋发努力”的,以使孩子克服仅从结果进行比较的低层次的、简单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