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定义说明与诠释的说明方法一直裹缠不清,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影响了说明文的教学。比如对初中课文《食物从何处来》中说明方法的阐释,不少材料,包括教学参考书,都认为课文对“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分别下了定义。笔者认为:其认定不尽妥当。 不妨先把原文抄录如下: ①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②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③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相似文献   

2.
×××同学问:《统筹方法》一文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是下定义说明还是作诠释说明?所谓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简练、概括的语言说明事物本质特征。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其中,“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是对“食物”的本质特征的揭示。但“机器人是现代化的自动机器”就不是下定义了,因为“自动”“现代化”太笼统,不是机器人独有的特性,不能把机器人和其他  相似文献   

3.
生命系统由“时空结构”和“衍生结构”共同决定;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有组织、有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衍生结构(场为载体)主要构成“信息”和“能量;”本文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局部的电磁兼容系统来说明场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场和生命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生命系统在场的作用参与下其生命活动得以实现,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场。  相似文献   

4.
生命和酶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但大多数人对“运动”二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他们概念中的“运动”常常局限于机体外部能见到的运动。然而机体内部的运动也就是体内的生命活动才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生命体内部活动的基础是新陈代谢.为了维持生命,生命体细胞需进行众多的代谢活动。对人而言,他必须吸氧,喝水以及食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其他食物;然后他的各组织细胞对这些物质进行分解.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多余的能量机体还负责贮存;除了分解外,机体还进行自身物质的合成,如头发、…  相似文献   

5.
说说食物链     
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和营养。植物从阳光、空气、土壤中获得能量和营养,动物吃食物来供给能量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例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鸟吃虫、虫吃菜  相似文献   

6.
一、生命的物质观点恩格斯说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一切具体科学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 ,它们都是无限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命现象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过程。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乃是生物机体。机体则是由不同的组织器官所构成 ;不同的组织器官又是由多种不同的细胞所构成。而细胞又主要是由各种无机和有机大分子组成 ,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人体的种种生理活动和生命现象 ,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生理活动的调节等 ,都是通过一定的物…  相似文献   

7.
冯伟 《考试》2009,(11)
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能量,细胞呼吸是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既能释放能量以供农作物各种生理过程的需要,它的中间产物又是农作物体合成其他重要物质的原料,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就是通过细胞呼  相似文献   

8.
说说食物链     
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外界摄取能量和营养.植物从阳光、空气、土壤中获得能量和营养,动物吃食物来供给能量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例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鸟吃虫、虫吃菜叶,枯萎菜叶落地供给细菌分解",这就形成一种食物联系,这种联系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9.
细胞浅说     
生物与无生物的区别,就在于生物是有生命的。所谓有生命指的是它们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它们有生长、繁殖、运动、应激性及遗传变异的特性。做为生命体,必须有三种要素:即生物大分子——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信息——“指导着”生命有条不紊地进行;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三种要素对生命是缺一不可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说生命并非神创的。生命物质是从非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它们是由无机物转化为有机小分子,再由它转化为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以后,生物大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再演化为原始生命。原始生命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由前细胞型生命体进化到细胞型生命体。我们今天在地球上所见的生物就是由这些远古时代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物》第二章首节为“新陈代谢概述”,该节总领全章,但抽象深奥,理论性很强。教学中应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化枯燥为有趣,深入浅出,精讲点技,启发理解。一、运用例证和图解,精要辨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理清两者的区别及联系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同时进行的方面。以人类为例,要维持生命,我们每天都要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同时又开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部分组成物质,释放能量,满足各种生命活动之需,并排出代谢的终产物,如CO2,尿素等。接着出示下列…  相似文献   

11.
一、区别1.作用不同:呼吸作用是新陈代谢过程一项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它是为生命活动的各项具体过程提供能量(ATP)。所以呼吸作用在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一刻都不能停止的,呼吸作用的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的太阳能。  相似文献   

12.
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能量,细胞呼吸是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既能释放能量以供农作物各种生理过程的需要,它的中间产物又是农作物体合成其他重要物质的原料.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就是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的.植物的呼吸强度主要受水、温度以及空气成分等外界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往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恩选集》第一卷第32页),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抓住了生产和需要这一对范畴来说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的。需要引起生产,  相似文献   

14.
<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生物体稳态的维持需要能量和物质的不断供应,能量的供应推动着物质的变化。能量代谢在细胞代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ATP作为能量"通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历年高考试题都会涉及ATP的结构、利用、合成和分解等知识点,其中2016年全国生物Ⅰ卷29题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5.
【原文】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分析】科普说明文怎样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段相当重要。《食物从何处来》的开头段很有启发性,而且语言很形象。它先不急于回答“贪物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甚至不提  相似文献   

16.
陈权 《地理教育》1997,(6):11-1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图比较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进行能量流动的同时,生物维持生命所需要的基本营养远素的流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封闭系统,即循环系统,从而维持着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7.
精选复习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措施。我在生物复习时,曾选用这样一道习题:“以人体获得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为例,来说明人体是统一协调的整体。”这道习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将“能量”与“统一”挂起钩来。一些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能将教材中零星而又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综合归纳,得出如下答案: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了生物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同时还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个体的存在,也有多细胞的生物。《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内容分别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单细胞生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单细胞生物如何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多细胞生物又是如何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的。  相似文献   

19.
健康有道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身体健康制定了新的标准,包括躯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躯体健康可用“五快”来衡量: (1)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说明内脏功能正常。 (2)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说明精  相似文献   

20.
生命离不开能量生命,可说是一个天生的不稳定系统,它只有在不断使用能量的情况下、才维持住脆弱结构的复杂秩序——假设一旦能量供应中断了,那么这一套复杂结构将会逐渐趋于紊乱,于是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学者一致认为:生命的存在,始终离不开能量!那么生物使用的能量有什么特殊形式吗? 大家都知道,活细胞只能在十分稳定的温度下进行活动,它既不能忍受高热,也不耐高电压。就是说像热能、电能之类,对它是无缘的。拿动物来说,它们能够利用的唯一能量形式,就是贮存在食物分子化学键中的位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