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基础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课改的重中之重是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讨论,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有忠实价值取向、相互适应价值取向和创生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统治阶级对课程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方式,国家控制方式主要有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强行控制和软性控制、显性控制和隐形控制。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把握有利于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基础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课改的重中之重是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讨论,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有忠实价值取向、相互适应价值取向和创生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统治阶级对课程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方式,国家控制方式主要有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强行控制和软性控制、显性控制和隐形控制.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把握有利于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从课程性质的视角来看,教育学的价值取向应该以人的研究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用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课程理论体系。由此,教育学课程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价值取向应该坚持本土化教育理念,建构中国化的教育理论,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依据人的特性实施教育,还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丰富和提升教育学科知识,从而进行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要求我们对德育课程所持立场从知识本位向生活本位转变,突出课程的价值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人们某种需要的满足,数学课程价值作为课程价值的下位概念,具有课程价值的部分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学习形成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转变必然导致课程价值的转变,数学课程的价值将会从价值取向等方面转变。  相似文献   

6.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从"政治教育"中走出来后,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经历了多次反复,最终从政治化的"接 班人"转向更富生活色彩的"四有公民";在行为规范上始终在从传统要求与外在规范向社会生活与内在 自由靠拢;学校德育课程整体上在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以此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德育管理已经自 成体系,但这种越来越独立的模式,反而让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孤立.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方面存在许多困境,要在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外部环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课程实施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和决定性因素。从德育实践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忠实性"价值取向、"适应性"价值取向和"创生性"价值取向三种基本价值取向;而主体因素、文化背景、资源条件和理论基础等,则是影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课程实践能力取向下的小学体育课程应立足于课堂实践,将内在的“情”与外在的“韵”有机融合,唤醒学生内需动力,使其高效且快乐地学。本文以情韵课堂为参照,分析小学体育韵律活动类课程的现状,初构课程实施的范式,推进课程的育人价值,旨在引导课堂教学走向“知识+情感态度”双赢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14.
小学德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决定了农村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相时丰富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和生产劳动资源,这些都可以用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应回归儿童生活,应立足乡土资源,应通过实践活动生成儿童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5.
德育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是凸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内在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支撑,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既要从作用、内容、形态等角度充分理解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内涵,也要明确所有课程都内含德育元素,要深刻把握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促进课程思政实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前课程概念和编制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转移,具体表现为课程的重心由外在于儿童的存在物逐渐转向儿童自身。  相似文献   

17.
一、德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理性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经历了八次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重要改革。课程政策是课程改革的主驱力,规定了课程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分配及协调,不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各自利益的分配结果。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政策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一定时间和教育范围内,调整和分配课程领域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改革德育课程,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德育价值的首要出发点。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表达或嵌入德育价值,以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德育价值,用校本德育课程传达德育价值,是未来德育实践新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门课程的教学取向,指的是该课程教学中人们对教学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基本倾向.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行为本身的某种价值判断.教学取向既表征着教学的内在目的追求,同时也决定着教学的外在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20.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洲  谭琦 《教育探索》2008,(10):122-123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显示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优化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主要有:制定隐性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