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赵树理为文艺走向农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赵树理一生都在为农民写作,并雄心勃勃地要实践一种以民间文艺为主体的文艺理想.赵树理十分关注曲艺这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出与农民审美心理相契合的艺术审美形式.赵树理的追求和艺术实践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以民众接受主体作为创作过程的核心,追求“农民文学家”的路子;而路翎力图表现的是创作主体本身,用接近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段,表现出极端非理性的动荡世界。与周立波相比较,赵树理的小说更加通俗化、自然本真,而周立波的小说创作更趋审美提炼、强调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解放区作家在构建文学民族化过程中,明显的存在着不同的主体意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农民型作家稍稍离开了文学民族化的轨道,执着地追求文学的大众化和民间形式,以丁玲为代表的知识型作家亦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丁玲注重在文学民族化创作中注入现代意识和使命感,而周立波却沿着大众化的路子走,最终与赵树理融合。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赵树理方向"代表着他的大众化创作的最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为主要接受者的,历年的评论及文学史对赵树理作出的"跟不上时代"的评价实际是没有认清赵树理的立场,他的"反改造"倾向意味着农民拥护革命的原因在于得到了物质利益,而不是精神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赵树理认为,农民所能承受的"现代"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反而会阻碍农民走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以天下为己任"是士人格精神的重要部分,而赵树理以农民的幸福生活为己任的情怀,正是中国"士"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为了宏扬赵树理为中国农民创作的伟大精神,本刊在这一期特别刊载了一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赵树理的出现在20世纪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现象。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发展农业的独特地理环境,早在一万多年前,就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而山西南部、东南部又正处于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时期的黄河中下游的“臂弯”处,因而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此地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占有中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古代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以…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文学对中国农民主要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赵树理是一位真诚地为农民创作的作家,现时的中国仍然需要象赵树理这样一心一意为农民创作的作家,中国文坛应该有为九亿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9.
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为农民而创作,创作适应农民欣赏心理的艺术形式成为作家的自觉追求。新异独创的大众化风格,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10.
一生心系农村和农民的赵树理始终拥有一种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他的创作紧密联系着社会变革和人民命运的充满时代感的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作家的政治评价和道德倾向。赵树理以其自觉而本色的农民立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农村现实和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并不时地闪烁出富有时代智慧的艺术思考。赵树理的人格精神、启蒙理想、文学创作实践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