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等论断,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也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实质,科学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很重要的启示。重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无疑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扬弃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国家为市民社会服务的立场,展示了国家权力逐渐回归社会的方向。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树立科学的社会——国家观,构建一个与国家适度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法哲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有一个逐步演变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突破口,而且也是整个市民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总结洛克、黑格尔等人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出发,创新了市民社会理论。理论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入探析,也是对当前我国所处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快速成长起来,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加强,这些方面的特征和马克思所论述市民社会的某些方面相契合。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在构建我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邢荣 《教学与研究》2005,1(10):50-56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阐明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真正的实践领地。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这里,市民社会又成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已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市民社会不仅是黑格尔学说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虽然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但他提出了与黑格尔不同的市民社会问题解决方式。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对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作用.市民社会思想伴随马克思一生研究的全过程,该文对其发展轨迹进行清晰的梳理,主要从两个途径进行研究:一是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与分析,促使唯物史观的萌芽.二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使历史唯物主义得以最终诞生和确立.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社会蓬勃发展,成绩明显,但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不足等条件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发展的缓慢和困境,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所以,认清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引导该地区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发展深化的坚强后盾,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的顺利发展;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它们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过程和始终。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理性地分析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特色并为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这对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适应新的历史任务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认识:深刻认识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感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年轻一代"感恩"意识淡薄、"零感恩"现象以及整个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淡这一社会现状,就感恩提出背景、感恩理论与评价进行回顾,根据已有的感恩理论探讨形成人人知恩感恩,促进个体和谐心理状态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文化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所提出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益的,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在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推动下发展的,二者总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在社会中,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比例刚好处于最适合事物发展的状态,就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要明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科学推进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增强党和政府的威信,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