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个体与类精神发生的一致性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尝试对其内含的辩证思想作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一方面,类的精神发生是通过个体发生来表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发生都要通过重演的手段继承这一历史财富,任何后辈个体的精神创造都要建立在先人奠定的基础之上;个体发生会复演已有的史实,另一方面,个体的“选择”会反过来影响种系发生的轨迹和内容。本文还认为,类生命的演进是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的,而个体对类的复演则是以减速度的方式进行的;愈久远的历史,也就被愈多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中,因此,愈久远的历史在后辈的重演中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本文还对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了的重演这一思想作了比较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精神复演论"认为,个人的精神发育是人类的精神发育简短而又迅捷的复演。这一观点包含了逼近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一些基本元素。人脑的言语中枢和左半球语言优势的形成,看来与个类精神复演的因素有关。因此,可以充分运用个类精神复演的规律更好地把握具体的教育研究,特别是我国语文学科的构建研究。本文具体探讨了汉语文及其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个类复演的基本运行轨迹,汉语文教育个类精神复演的一些主要特征,以及汉语文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两大类学科构建的阶段性区别,用语文学科作为案例论证了个类精神复演的客观规律及其教育应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4.
儒学价值的内在悖论与观念诠释的误区●邹定宾任何一种思想学说体系内部,都蕴含有若干否定性的价值悖论因素。这是其维系自身生命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一般来说,这种悖论愈严重,体系愈松散,其走向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也就愈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思想,应该说在...  相似文献   

5.
语言交际的生命本质包括个体生命本质与人的类生命本质。语言交际的个体生命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交际是个体的一种生理活动;其次,语言交际是在个体生命的生理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的所进行的活动。语言交际的精神本质主要包括:首先,语言交际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运用大脑这个重要的生理器官进行的精神活动;其次,语言交际的作用是影响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论先验自我     
“先验自我”即人的心理能力、认为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自我的先天性内容,它表现为机能逻辑等五个方面,具有生物进化、遗传和心理发生方面的成因。精神自我中的先验因素,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过程个体身上以先验民发生的重演现象,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鲁迅的弃医从文,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8.
伴随教师专业化思潮,对教师精神的研究多窄化到教师专业精神这一概念,往往忽视教师精神的原初意涵。通过对“教师”一词的汉英词源学分析和对“精神”与“道德”“职业素养”概念的辨析,研究认为教师精神与教师专业精神二者的内涵多有重合却并不全然相同,探讨教师精神需要突破现代专业及其以理性视野建构的边界。一方面,教师精神相较于教师专业精神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向度,它滥觞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有超越世俗生活的一面;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精神中理性与道德的浓厚色彩遮蔽了“精神”原初的生命冲动与意志。在当下中国,对教师精神的理解应重视“天职”维度,即教师以理性、道德、审美与生命激情熔铸自身人格,贯通于整全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教-学”关系的实践活动承担个体解放与文明延续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人口生产和人的精神素质的生成。教育承载着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精神素质的主体——人的光荣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类”的社会的“合格”成员。这种培养和塑造的过成即教育,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的内在悖论与研究误区王鉴西北师大教科院任何一种思想学说体系内部,都蕴含有若干否定性的悖论因素。这是其维系自身生命发展的一个根本前提。一般而言,这种悖论愈严重,体系愈松散,其走向自我更新的可能性就愈大。作为对教育实践的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并由...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永久性的母题。他确定了两种生命价值:一种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一种是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精神价值。要使人的生命存在有意义,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奋斗,精神价值可以超越生命存在价值而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精神的天空一颗不可缺少的太阳,诗歌不仅灿烂地照耀和昭示未来,而且也时时以鲜活和亮丽的光芒,灿烂地辉映和镀亮历史。这历史,是个体生命与集团生命历经过的生活/生命路程,也是社会事件与生存环境历经过的空间/时间载录。因而人类这颗精神的太阳,一旦生命沐浴于它的圣光之下,历史与未来这遥遥两极便在诗歌的呼吸中灵动了,生存便呈增值趋势上升。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将所阅读到的诗歌文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的诗歌,一类是超验的诗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它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者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海子为重点个案,以透析诗性活动过程中主体的思想和精神之基本进路为观照视角,以考量审美与信仰作为潜在极性的抒情场中诗性个体的精神生态深富悲剧色彩的两重性表现为主线,试图触摸一下诗人"生命叙事"的内涵,找出某些贯穿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值"函项。  相似文献   

17.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19.
课程: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中心课程”强调课程知识的客观性和公共性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忽略个体、忽略生命等弊端。通过解读西方当代课程话语中人及生命的际遇,不难看出诸多课程流派对个人、对种族、对人的生活经验及存在体验的关注,但这些令人鼓舞的思想却很难进入制度化理解的课程文本。课程不可能完全以非制度文本的方式运作,要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表现和体验的文本,成为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不竭的资源,必须确立课程即生命历程的信念,并拓展有效的途径、辅以制度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就骆冬青《重估阿Q》所得出的“阿Q精神”的价值重估命题,从三个层面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阿Q精神具有最大的典型性和普适性,就人类存在的荒诞性来说,我们都是阿Q;阿Q的个体精神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改造阿Q精神的企图,都是荒唐的;任何将这种企图付诸实施的行为,都是荒谬的;如果以大规模的暴力手段,来强制实施对于另一个化或人群的精神改造,那将是一可怕的灾难,而这一灾难已经且正在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