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宝玉的独特女性观,包括女儿灵秀论,妇清男浊论和女儿“三变”论,大观园的女儿们是情美和才美的人格化身,贾宝玉对她们的用情具有戽我奉献精神,他把对悲剧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思考,引向对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贾宝玉存在话语沉默现象,借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来解释,可以发现:贾宝玉运用沉默是对其心理世界的顺应,是对交际语境关系做出的动态顺应选择。宝玉的话语沉默能反映出他独特的爱情观、宗族观和女儿观。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文本世界中的贾宝玉不仅具有"补天"所需的见识和素养,而且他自身曾经也满怀"补天"的憧憬和渴望。但是,他的坚守"儒家正道"的文化立场,使他最终被现实的生存秩序阻绝于"补天者"的行列之外,而无可奈何地成了一块被掷弃不用的"顽石"。同时,对于贾宝玉来说,以"女儿"之美作为精神寄托的生命尝试,只能暂时地延缓他以佛家的方式实现"死亡"的最终结局。随着大观园中属于女儿们的死亡幕布的开启,贾宝玉也将不得不从以女儿之美为受享对象的"温柔梦"中醒来。从"无缘去补天"到"温柔梦难续",贾宝玉终于完成了"死亡"前的徘徊和挣扎。  相似文献   

4.
男权文化心理的多重变奏——对大观园中"女儿"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细读<红楼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指出:大观园中的"女儿"是曹雪芹创造的、贾宝玉用来抗拒时间的流逝、填补生命空虚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幻象.通过创造和占有这种美,贾宝玉和曹雪芹在最低层次上确证了自己事实上的男性身份,实现了"被弃"后对补天意识的移位和补偿.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贾宝玉自比"老杨树"是有深义的。"杨树"这一意象代表了贾宝玉的平民思想,体现了贾宝玉的逍遥感和虚无感。同时,"杨树"也是红楼女儿花的保护树。"坟"这一意象在《红楼梦》中也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大观园里,薛宝钗大概13岁半,比贾宝玉大一点点,贾宝玉13岁,林黛玉12岁,史湘云也是12岁左右。更小的是惜春,小说开始时她只有八九岁。就是这样一群小男孩、小女孩住在大观园里。所以我觉得,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人是没有"青春"可言的。古代的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有一个叫作"青春"的东西,比如希腊文化一开始就歌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中国特色"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即独特的道德经济观、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独特的生态文明观.它们分別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经济之"特"、文化之"特"和社会之"特".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中国特色"的伦理诉求和伦理意蕴,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是在“阴阳乾坤”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大观园世界中的两性关系的。“阴阳对立”观使曹雪芹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大观园女儿世界作出了理想化的建构和本质主义的定位,并将这种本质主义的定位推向了极致。而“阴阳合一”观使曹雪芹塑造出了融和阴阳气质的完美人物贾宝玉。在父系社会中,“阴”为基础,“阳”为主导,大观园女儿世界的建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成就贾宝玉的完美,帮助其完成由色而空的命定历程,实现最终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的死亡遐想是其诗性生存追求的表征 :他钟情于女儿世界 ,背离了儒家主流文化的价值期待 ,不作举业之才 ,而作一个性灵诗人 ,在爱情上舍富贵而求同心。凡此都蕴涵着真、善、美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爱红成癖、性情和相貌带有一定的女性化的特征,他对女儿爱恋、钟情、倾心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这种对青春女性的态度,我们可以名之以“女儿情结”。贾宝玉的这种爱红慕女情结的形成由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根源、现实氛围和深层文化原因共同促成。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女儿立场",从整体上表现为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人形象都是恶浊的"泥做的骨肉",女儿形象都是清纯的"水做的骨肉";从个体上看即便如贾宝玉这样的"男人形象",他的"善与美"也正体现在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男人",而是一个"女性化的男人";而如王熙凤这样的女性形象,她的"恶与丑"也正体现在她不是一个"完全的女人",而是一个"男人化的女人"。这种"女儿立场",正体现了作家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和独特之思。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贾宝玉确实是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这就是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以儒、道、释为主体结构的传统文化,彰显出"和谐观"的三个维度: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在生态、伦理、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和批判扬弃的原则,有利于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元素参与当代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意淫"的提出和对贾宝玉的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古代性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贾宝玉形象所体现的意淫有多层的含义(也就是说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有什么特点)。第一、热爱女性,尊重女性,体贴女性,反对男性中心、男尊女卑。"女儿两字极尊贵,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还尊荣"(第二回)。尊重女性,超越佛道二教的教主之上。女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太虚幻境"位于"天庭圣境"最高一重即第九重"离恨天"之上,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基于女儿立场观全新建构的一个天上仙境。这个建构本身透露了作者要把女子提高到一个"至高无上"高度的创作思想。太虚幻境是个典型的女儿国,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地体现了《红楼梦》亲近、赞赏、崇拜、同情、体贴、心疼女子的"女儿立场观"。  相似文献   

17.
《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关系主义背景下,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指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关系"、"面子"与"人情"是海内外华人在应对社会关系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也是华人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小学教育领导在面对"关系"、"面子"与"人情"时遇到诸多伦理问题。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领导要尽可能具备以下伦理信念:一视同仁的"亲疏"关系理念、公私分明的人情观、为学校和儿童发展的面子观。  相似文献   

19.
何贵琴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5):127-128,130
许多学者把《红楼梦》仅仅理解为一部情书,或者仅就文本表现层面来分析贾宝玉性格。笔者认为贾宝玉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仕途经济、封建纲常名教、封建男权社会的极端厌恶与背叛。而其女儿论仅仅是一个厌恶与背叛的表层形态.一个追求与探寻的寄托与象征。  相似文献   

20.
敦煌出土的古代藏文文书《礼仪问答写卷》是代表吐蕃伦理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性文献,也是丝绸之路上唐蕃文化交流的象征。按照《礼仪问答写卷》所阐述的道德结构层面,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和人生观几个政治角度来分析,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又带上了藏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吐蕃伦理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具有的不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