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坛巨匠林语堂与刘和珍之死有密切的关系,他在鲁迅撰《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之前写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鲜为人知。当时,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刘和珍是他很喜爱的学生。3月18日早晨8时许,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林语堂准予停课一天,以便游行请愿。他当即允准,并告诉她今后如因参加爱国运动而须停课,请及早与他接洽。  相似文献   

2.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3.
刘和珍,1904年诞生于南昌市,1926年3月18日,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示威游行中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时年22岁。鲁迅先生称赞她是“真的猛士”。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1923年夏天,刘和珍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当时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先生,思想进步、作风民主,他聘请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讲授《社会学》和《女权运动》,又聘请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刘和珍学习刻苦、认真,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24年2月,封建洋奴杨荫榆当上了女师大校长。她极力兜售封建主义的文化糟粕,重聘前清腐儒为国文学教员,并准备网罗上海滩上的“鸳鸯蝴蝶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历史大观园》看到一篇《杨荫榆其人其事》的文章,文中谈道:“曾经被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斥骂过的杨荫榆,其实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女性。”“在女师大事件中,她站在校方的立场上,要学生好好读书,反对学生从事政治运动,遭到学生的反对和...  相似文献   

5.
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是一个别具匠心、含意深邃的开头。准确领会和讲授这一段的含意,对理解全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有人却依此为据断定“鲁迅没有参加女师大召开的纪念刘和珍的追悼大会”。这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把这段开头的作用完全从文章中抹掉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7.
方梅 《科技文萃》2005,(3):144-146
张震群的文章--<张恨水妹妹张其范三一八惨案亲历纪实>,再次激起了我对惨案中牺牲烈士的怀念,对刘和珍的敬爱.但该文中提到刘和珍未婚夫以及他俩爱情的源由,与历史事实不符.刘和珍的未婚夫是我的父亲方其道(张文误记为方民耘).我在孩童时期父亲就给我们讲过刘和珍的故事.他们有一段在与反动势力斗争中纯真而坚贞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丁红问:《记念刘和珍君》中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类似这样的描写,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呢? 一是为了突出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比如第二次描写:“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时,她始来听讲义,见面的回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这里,前面的微笑温和与后面的黯然泣下显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困难,她看到了胜利的前途,没有丝毫的气馁;面对引退,她看到了潜藏的危险,充满忧虑以至于泣下。通过对比,强调了刘和珍的心胸开阔和远见卓识,突出了她不顾个人得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10.
翻开报纸,看到一则小故事:杨荫榆见到日本宪兵欺侮中国人,便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最后被宪兵踢下河溺死。以前,读鲁迅先生的《记刘和珍君》时,对这个曾派女流氓殴打、驱赶进步学生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没留下一点好印象,想她不过是一个疯狂的反面人物而已。绝没想到她在外敌面前还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从杨荫榆我又联想  相似文献   

11.
方其道挽刘和珍联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学生被段祺瑞执政府枪杀。在刘和珍的追悼会上,一位名叫方其道的青年献上了这样一副挽联: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白空溅血位黄泉。早在1921年,...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3.
杨荫榆算不上个“名人”,但她与名的“女师大风潮”有勾连,又以狞厉的面貌出现在鲁迅的如椽大笔之下,于是,她也就自然地随着“三一八”和《记念刘和珍君》一起走进了中国现代史,走进了数以千万计的现代中学生的视线。我想,对此她未必高兴,因为形象不太光彩,无数后学都记住了她在1926年的拙劣作为并在心底把她想得很坏。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久远以前的褪了色的相册。 现在,我的两鬓已经斑白,我的思潮无穷无尽。 自从1986年“3·18”惨案60周年纪念以来,一些报章杂志刊登了刘和珍烈士和我父亲方其道的恋爱故事,不禁引起我思绪万千。 1921年,方其道、刘和珍、孙师毅等30多人在江西南昌发起组织“觉社”,并出版《时代之花》周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鼓动和组织青年参加爱国运动。不久,父亲和刘和珍自由恋爱而正式订婚,相约等刘和珍大学毕业后结婚。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写作技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结构。在“三·一八惨”中牺牲的烈士有四十多位,而作者主要扣紧刘和珍来写。只有这种构思、谋篇,才会做到点面结合,主次分明,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全文由七段文字组成。由首段“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开追悼会”至末段“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每段或追述事迹、记叙经过。或直抒胸臆、发表议论,都是围绕着刘和珍。文章技法不论纵横开合,还是破题照应,均与主干紧紧勾连,即所调“首尾圆合”(《文心雕龙·鎔裁》)。?如此高超的结构技巧,才能通过刘和珍而达到颂扬  相似文献   

17.
词组辨析     
<正>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第二册选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教学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句中为什么要用到引号?从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是将自己与刘和珍做比较,从而表达对刘和珍烈士的怀念和赞扬之情.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去掉引导,将会出现一个多义的词组:  相似文献   

18.
《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留白既有其对己之“愧”,也有对某些群众领袖之“恨”,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20.
《记念刘和珍君》备课会后,我又回忆二十二年前一次与许广平同志通信的往事,不禁潸然。那时,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主持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观摩教学。为了揣摩鲁迅这篇名文的立意,紧扣字词句篇,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有哪些地方值得纪念?课文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不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怎样体会作者“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等心情呢?……当时,我就“去年夏初杨荫瑜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事实(包括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