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羁旅行役诗是高考诗歌常考的题材之一,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这一类诗歌,在阅读此类诗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或掌握其常用的意象及其含义、特点,把握此类诗歌常用的字眼和表现手法,尤其需要把握这一类诗歌常考的几大主题。若能将以上几个方面熟练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那么,鉴赏羁旅行役诗便不再是一个难题,且做起题来也会容易许多。  相似文献   

2.
赵治中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6):70-73,82
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既有对先前词人词艺的传承,又自有艺术的创新:把羁旅行役词与相思别离交织,与咏物相结合,与怀古相融;不仅情景交融,而且熔写景、抒情与叙事于一炉,采用点染勾勒、时空交错的手法,使词作曲折回环,腾挪跌宕。周将羁旅行役词推上艺术峰巅,使之成为词史上羁旅行役词的关键词人和集大成作家。  相似文献   

3.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是柳永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内容特征,一是悲秋主题比较突出;其次,常描摹祖国的风光;第三,其基调是自虐式的悔恨之情;第四,柳永有将旅愁美化的倾向,将旅愁消解为如艳情一样的甜美的感伤。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特征是由社会原因和人生的多重矛盾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统计分析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季节意象,并对其中秋意象运用的数量、模式和四时意象中秋意象用得最多的原因进行探究,旨在体察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悲秋情怀。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擅写四时之景,尤以秋景写得最多,秋意象出现频率也最高;其基本模式是:先用秋意象锁定季节,预设抒情基调,再以描述秋景的意象,将秋这一意象具体化,进而抒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苦,羁旅行役之悲;柳永羁旅行役词秋意象出现频率最高的原因,既受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影响,也受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八声甘州》,是柳永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抒发的羁旅行役之苦、离乡怀人之情,具有浓重的悲秋色彩,这源于柳永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他将悲秋写入词中,扩大了词境,加深了词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导语】古之人,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或征戍服役,常常漂泊异地,客居他乡,奔波路途。"羁旅行役",就成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这类诗,常写旅途所见所感,借此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思念故土家园的心情,怀才不遇、天涯沦落的哀伤,归隐田园的向往。这类诗大多具有感时生情的特点。感时生情是指时代社会的环境总会在人们的心底投下或浓或淡  相似文献   

8.
步入姹紫嫣红的古代诗歌园地,我们能够发现诗歌种类特多.咏史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就是其中的三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部分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分析了诗歌鉴赏的复习方法现状,提出新的复习方式。并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阐述新的复习思路。  相似文献   

10.
桑乾河发源于山西雁北,经河北西北部,穿越北京,汇入海河,注入渤海。历史上,在桑乾河流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这条河流进入诗人们的视眼,要远远晚于这里发生的征战。始于北齐,至有唐两宋时期,以桑乾河为主题的诗作才蔚为大观。这些诗歌,大多以战争为题材,也有羁旅行役之作,或朋友间的问候与思念,或讴歌和平。风格多慷慨激昂。从唐朝至有宋,流淌在桑乾河中的诗歌里,其嬗变之迹明显。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人齐翀一生羁旅漂泊,少年离家游学游玩,青年远赴山西授业游览,中晚年在广东各地服官。他几度进京入觐,羁旅行役是其诗歌最主要的题材。他在漂寓生涯中,主要扮演了三种客寓角色:一是对客寓地疏离与对时间敏感的倦客,二是爱好山水与自觉纪异的游客,三是反客为主的地方官。客寓意识作为理解齐翀精神心态和理想抱负的浮标,其变化纾解所折射出来的是儒士以道自命的使命感。他将独自羁旅的无助与寂寞、对温馨的人伦情味和温暖舒适的家园的渴望,都化作追求民胞物与崇高人格境界的不竭精神动力,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思家与恋阙的融合为一、个人价值系于国家命运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君子于役     
陈卉 《学语文》2005,(9):39-40
当我们阅读古诗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因一个“古”字,自然它们的用语与我们的白话文有着一定的区别,而且距离我们现代生活的时间越长,文字阅读上的障碍也就越大了。于是,阅读要能读出个中滋味与精髓,仍旧先要做好扎实的文字理解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行役诗作品总共不过七首,却是研究陶渊明生平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这些诗作写于他仕宦期间,是描写他仕宦时期状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倾向:慨叹行役的悲苦,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向往。古今作品中的行役时期的作品,大多着力于表达行役的艰苦。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个时期陶渊明最大的矛盾是仕与隐的矛盾。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行役诗作品中可以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15.
16.
羁旅行役,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之一,主要是抒发统治阶级中某些人物遭受斥逐后去国怀乡的牢愁,中下层官吏为职事操劳而旅途奔波的嗟叹,以及一般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左省是唐代的门下省。杜甫与友人岑参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曾同朝为官,杜甫任左拾遗。这两首诗是他们两人  相似文献   

18.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19.
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词是柳永《乐章集》的两大主要题材类型。前者常常出现悲秋情绪,后者屡屡出现“云雨”意象。而悲秋题材与云雨意象都是战国时代宋玉所奠定,且柳永常常以宋玉自况,集中多次出现“宋玉”字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柳永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宋玉,有着“宋玉情结”。  相似文献   

20.
壮族诗人黎建三在自然环境艰苦的西北地区任职数十年,辗转各地为官,这样的经历在清代壮族文人中是十分罕见的。他的行役诗用沉郁悲凉的语调和强烈的写实风格记录了这段游宦生涯,艺术上意新语工、“不专一格”,尽得江山之助,在粤西壮族汉文诗中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