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先队小干部》2013,(12):42-42
《父与子》是一部一个字也没有的连环画。别看一个字也没有,它可是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的代表作。我家里就珍藏着一本《父与子》全集。它是我的最爱。  相似文献   

2.
高斯的自传《父与子》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传记。高斯在这部自传中一反隐晦和溢美的维多利亚时代传记文风,围绕父子之争,建构了一个偏执、狭隘的父亲形象,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父权至上的伦理观。《父与子》在传记艺术层面融入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改变了传统传记的书写规范。作为英国"新传记"的前奏,《父与子》开启了现代派文学"杀父"的反传统之风。文章拟从伦理学、文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揭示《父与子》的杀父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导读》2022,(Z2):20-21
<正>推荐书目《父与子》推荐理由《父与子》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于1934年至1937年发表在《柏林画报》上的一组漫画。当时德国正处于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德国。《父与子》的问世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点燃了希望,像严冬的一束火把温暖了心灵。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一的“父与子”,构成了多部作品的主题。然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05年革命之后,这个传统主题却消失了。显然,文学上的这一变化是俄国现实的折射,无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母亲》,还是现代主义的典范《彼得堡》,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都为一个世纪以来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5.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今天卢老师带着孩子走进文本,使孩子们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总体上说这是一节很好的课,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有两点感受想强调一下:  相似文献   

7.
《父与子》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  相似文献   

8.
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看到绘本《父与子》时的情景:那是德文版的,是在妈妈学校的一个美国外教家里看到的,我一个字都不认识。记得当时是去练英语口语,不料反而被绘本中幽  相似文献   

9.
(二)教师批,学生改还是让我们先看实例。下面这篇习作是贵阳铁路分局第二职工子弟小学六年级一个差等生写的。由陈晓燕老师指导批改。(《亲人》系老师出的范围题,《父与子》系学生自拟题。)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1.
父与子     
《初中生》2010,(1):31-31
埃·奥·卜劳恩是德国著名漫画家,他创作的长篇漫画《父与子》,在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2.
老师给我们刚讲过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父爱的传奇故事。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在备课时,我反复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文章结尾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大有深意。“了不起的父与子”大部分资料中都提及了,可是对于“无比幸福”却鲜有人提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描写父与子的冲突并不是罕见的孤立的文学现象。“五四”高潮中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二十年代尚钺的《子与父》,三十年代茅盾的《春蚕》、《秋收》和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一系列名篇程度不同地都表现了父子矛盾。三十年代左翼文坛的新秀叶紫,更是在他的小说中频繁地突出地描写父与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正《父与子》是一部无言之书,内容通俗诙谐,泛泛浏览,心中充满了欢乐;细细品读,内心则充满了温暖、怀旧和感动之情。在书店里,我们都能买到各种名家名人的表现父爱的书籍,都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但《父与子》这部漫画在我看来却胜过千言万语。"父子情感天动地。"我眼中真正懂得父爱的人是那些做了父亲的人。他们  相似文献   

16.
屠格涅夫想到写小说《父与子》还是1860年的事,而在1862年2月,小说便在《俄罗斯导报》杂志上发表了。不久,屠格涅夫写道:“主要人物巴扎洛夫的范本是一个使我十分感动的外省青年医生的性格(他在1860年以前不久逝世)。照我看来,在这位非常人物的身上体现了那种刚刚产生,还没有成长、日后被称为“虚无主义”的因素。这个性格给我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段志东 《教书育人》2006,(12):55-55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策划了一个“父与子”专题,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节目中讲到了其子郑亚旗读小学时的一件事,令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莲叶青青》是苏教版语文4年级(下)第5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单元课文围绕"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真挚的情感"这个主题展开,包括三篇精读课文《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一篇略读课文《母亲的呼唤》和一个《语文百花园》。通过这五篇课文的学习,让四年级的学生们充分理解并感受爱的伟大与  相似文献   

19.
人教实验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 【案例】一 教学接近尾声。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写作文,都想把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生活经历中学会的词语用上,到底怎样做才好呢?怎样从阅读中汲取活泼的词汇呢?郭老师: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朱自清的《背影》,会为文中父子真情感动。是什么因素使这些文章产生巨大作用?首先是语言。大凡成功的作品都有其流畅的语言、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