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研究》2013,(3):2
由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政策评价2012》,全方位系统研究、深层次探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收录的33篇文章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展开,主题鲜明又相对独立。内容涉及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政策和理论研究,国际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及若干有关大学制度的专题,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教育工作研究,创新提出了三大教育理念,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这三大教育理念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主要依据和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具有保障人权、增强教育效果、维护社会稳定、推动诉讼进行等价值,因此我国应建立该制度。基于已有的理论成果、试点经验以及社会各方面条件,我国也能够建立该制度。在制度的具体构建上,应以人本理念和社会福利说为理论基础,为制度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应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内容等方面予以选择和界定,并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建立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的观念、体制、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现代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本文拟对我国现代高校成人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发展,现代成人教育改革的内容、基础、关键、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具体制度设计本身而言,关涉制度设计的理念显得更为重要.我国远程教育制度设计与运行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远程教育理论的更新和现代教育法治理念的树立.现阶段远程教育制度应着力于树立人本理念、崇法理念和良法理念.  相似文献   

6.
功能·环境·制度--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国当代教育生长发育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理念观照下的学校制度建设对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第五次教育革命的背景下,审视学校教育功能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确证现代学校基本职能与核心价值取向问题,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是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变迁与我国现代大学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同步的。本文将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的变迁过程划分为草创期、规范期和改革期三个阶段,并分别就每个阶段内制度内容的变化以及制度变迁的成因与影响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大学学位制度、学科建设、教研结合以及学术独立的发展路径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解构,这些解构中也牵涉到对因建立在现代主义理论之上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解构。现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过分偏重统一性教育而相对忽视多样性教育,这种倾向因忽视对特殊性学生和创造性、包容性人才的培养,因忽视创新性理论的开发和兼容性知识的教育,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为此应通过建构差异性"共生"、"共存"的教育理念,建构创新性理论成果和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标,建构过程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等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倡导要用现代大学理念引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的思想,以及如何处理好的高校内外部关系和大学成员内部组织结构,并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与外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教育机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已经弱化。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方式创新等一系列机制创新措施,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实践出发考察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合成为教育内容。从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出发,按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四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包含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经典,作为知识形式存在的传统生活与社会常识,与人类的创作、制作有关的传统技艺,以个人行为为载体的传统道德等四大类内容。这几类传统文化内容从不同方面承担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使命,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高校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发挥整体育人合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有: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构建切合实际的大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构建以"新三中心"为理念的大德育平台体系;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德育课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职业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中存在供给渠道不顺畅、供给内容不平衡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模式,应完善供给渠道,形成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供给体系;调整供给内容,形成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新体系;健全保障体系,服务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日常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教育存在着"点"、"线"、"面"等不同的模式,其共同点是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研究不够、教育体系探讨不深、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忽视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要深入开展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系统研究,努力构建一个时空、教育内容、教育队伍三维统一的大学生日常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方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别是要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于立军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120-124,F0003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薄弱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具有多层次和多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是其基础性的工作。辽东学院如何实施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何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生教育"是一个新兴教育理念,它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以生存教育为基础,以生活教育为方向,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内容。"三生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观念认识是根本,两者内容的结合是关键,评价体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等教育的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等,使高师教育必须强化改革意识,打破应试教育观的制约,使与人才需求相适应,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中,体现师范性、地域性、实践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构建新的体系和人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开始了旨在以大众教育为目标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作为高师院校地理专业的最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地质学”,也同样面对着教学体系的改革。地质学教学体系涵盖了地质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与教育评估等方面。文章在对213名地理系本科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讨论了高师地理专业设立专业基础课程“地质学”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以及“地质学”教学体系面临的问题,进而对“地质学”教学体系特别是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个体潜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基础。德育课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出多元化和良好发展的趋势:在内容结构和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编排的逻辑思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从道德到政治到哲学大体符合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鲜明的政治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指导保证了德育教材思想的统一性。但课程在教材编排形式上缺乏变化,在传统文化上不够深入。如何在传统文化上深入和提高德育内容的艺术性,是德育教材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初的湖南师范教育把修身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清末,修身教育以忠君、尊孔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民国初年,通过对传统道德修养进行改造和吸收,并引进了西方国家教育当中公民教育的内容,形成了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和人生观教育为基础的中西融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开设修身课,让师范生明白修身的标杆;制订详细具体的管理制度与严格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相结合;通过道德实践与职业教育的磨炼等。培养出有良知和社会责任心的师范生,为我们今天师范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