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受唐诗     
活动目的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背诵唐诗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唐诗的能力 ,感受《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活动准备 :每生一本《唐诗三百首》 ,画笔、颜料、纸和奖牌。活动过程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唐诗三百首》 ,不仅能开阔我们视野 ,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唐诗三百首》吧!1 背一背《唐诗三百首》。按《唐诗三百首》的编排顺序 ,五分钟看谁背得多 ,背多者获胜 ,并颁发“记忆电脑”奖牌。2 画一画《唐诗三百首》。在《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2.
课前诵诗一首 课前诵诗一首,即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诵诗一首,或齐读或齐背。这是借鉴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吟诵法”。事实证明,熟读成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许多著名作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都将儿时能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作为经验之谈。再者,许多古诗文,节奏感强,  相似文献   

3.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我们一说起李白,就会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想起李白,就会谈及他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且被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正是这样的一首传世名篇,对其主旨的探研却存在许多疑点,不能不算是一大憾事。无论是唐诗鉴赏还是中学语文教参均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纳为: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我认为这个主旨的归纳颇为不妥。其一是情与景的色彩不一致,让人很难理解蜀地各处…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句优美、凝练,内容上前后跳跃性大,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许多写景抒情文辞优美的古诗.如果把这些古诗词作为写作素材,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例如,六年制第九册第23课为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记叙了诗人刘长卿遇到了下雪天气,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家人家的事.我在教学完这首古诗后,让学生以“风雪夜归人”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改写之前,我作了适当的辅  相似文献   

5.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受准确地把键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两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     
诗人李白,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是吟着他的诗长大的,他的《静夜思》也许是大多数人会背的第一首唐诗。诗仙李白,他带着豪情和美酒,一路纵歌,留给我们无数千古绝唱。若要你说出李白的哪一首诗最好,可能一时之间难以取舍,  相似文献   

7.
都说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但如何用好这个例子使其起到应起的作用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语文教师更多的是把课文对学生习作的示范功能寄托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期待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一观点,但至少可以肯定它对学生习作而言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8.
今天是清明节。想起了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可能是最流行的唐诗之一。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背诵全诗,但大多数人会顺口地诵出这第一句。全诗四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者是杜牧,小杜。小杜的诗清丽流畅,很易上口,也很吸引人。诗是四句,每句七字。也有人把这四句另外断句,变成长短句,读起来也通,有起伏,有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用类似的方法,摆脱了一次窘境,也是由一首唐诗而起,那是王之涣的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阶段中,我们所学的古诗大多是短小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较深寓意的佳作。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样连基本的意思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更谈不上体会诗的韵味,汲(jí)取诗的精髓(suǐ)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呢?我认为必须做到这“五步”:读也就是熟读。俗话说“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拿到一首诗,首先是要把它读熟,这样才能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忆就是去回忆作者及他(她)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如《梅花》一诗,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他当时极…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11.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晓角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全诗却没有一个征人出场,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在篇外。试作简要分析。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云自无心水自闲”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答:(2)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  相似文献   

12.
唐诗,按照我们课本上的说法自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瑰宝,这是无可怀疑的。到了今天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毫不迟疑地便把唐诗与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明代的人有一种更为极端的说法,叫“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意思就是除了秦汉那时候的文章和盛唐时期的诗歌,整个中国文学史简直没剩下什么。这话说得有点过了,但唐诗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唐诗是好东西,营养价值很高,所以历来就有许多的有心人想经过提炼把这种营养品变成大补膏。他们运用自己的技术和心思汇编唐诗的选本。这其中一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诗人,解诗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谁愿意背一首自己熟悉的唐诗给大家听呢?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凉州  相似文献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古训。当别人的要求与自己的心愿相违时,人们常常想起这句古训,并以此为由推托或拒绝别人的要求。但是,许多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孩子时,却常常忘记这句古训,往往把一些自己小时候没做过或没做成的事强加给孩子做。孩子刚牙牙学语,父母便要他念儿歌背唐诗;孩子刚完成蹒跚学步,父母便要他学跳舞弹钢琴;孩子刚会看图说话,父母便要他练书法画国画甚至演算小学的加减法。父母们当然是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真是难为了孩子。将心比心,父母们不妨自己试试看。就拿背唐诗来说吧。经典的唐诗有三百首,如果父母们陪着孩子一起背,即使只背一百首简单一点的唐诗,父母自己能否坚持把这一百首唐诗全背出来?即使背出来又能否真正理解诗中的含义?说实在话,要背一百首唐诗是很难很难的事!恐怕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一定人人能做到吧!拿成人自己也  相似文献   

15.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兴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门怨李白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古人评此诗:“通首不言怨,怨在言外”,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6.
文字大迷宫     
《小学生》2007,(4)
顿顿猫,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考考你的语言智能。语言智能?这可是我的强项,没问题,来吧!这是一首唐诗,从入口开始,到出口结束,把这首诗完整地念下来,就能走出迷宫,你行吗?呵呵,应该不难吧,我试试……  相似文献   

17.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结构和用韵上。科举制度中试帖诗对作诗结构上的要求同八股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在用韵方面只限平水韵,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蘅塘退士只是把《唐诗三百首》作为私塾课本来选编的,并没有把它完全作为一本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材,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比清代很多试帖诗的选本更加难能可贵之处。《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结构上大都符合当时科举考试在结构和用韵上对诗歌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存唐代人编选唐诗的资料共13种,<搜玉小集>是其中的一种.从所选诗人的生活年代看,大致可推定此集的编选年代最晚不晚于天宝末年.这个集子选编的主要是初唐诗,所选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奉和应制诗、边塞诗、闺怨诗、述怀诗、岁时应景诗等;其中近体诗36首,古体诗25首;伤感、愁苦、哀婉是主调,劲健、清新、欢快是辅调.<搜玉小集>选录了不少初唐诗坛的优秀诗作,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初唐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教学十分重视诵读,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在古诗文学习中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我总觉得,含蓄的忧愁,淡淡的、蕴藉的忧愁,让人会去体会——而不是得到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神韵,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当属此列。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刻在碑上的是这诗。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继的诗意。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