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芦笙作为苗族之魂,在苗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从古至今的芦笙制作工艺传承方式均为心口相传,加之现代化生产的影响,芦笙制作的经济效益比较低,所以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对现有芦笙制作工艺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为苗族芦笙工艺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芦笙伴随着苗族迁徙,芦笙是苗族信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芦笙是苗族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香港职业教育发展逾150年。香港职业教育史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香港开埠初期,以工商业及海员训练为主,首所工商学校于1864年由教会成立。第二时期为抗战结束,职校林立,工商业教育发展兴盛。第三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工业式微,很多职校转型为文化中学,职业学校大减。第四时期踏入21世纪,职校重振旗鼓,推行资历课程,积极与企业合作,培育各行业具有竞争力的专才,获得社会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时间轴为背景分析梳理了不同时期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文化、文化城市及其特色建设等方面.其中国外分为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文明时期、城市文明时期;国内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相似文献   

5.
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田野调查、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角度对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思考,目的是为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和贵州苗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在贵州苗区校园中,芦笙乐舞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健身、娱乐、促进本民族凝聚力和各支系团结等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世纪初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 :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写作知识”时期 ;80年代至 2 0 0 0年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理论高潮有两次 :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初 ;一次出现在 80年代后期。从逻辑角度看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有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它是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演变、推进的  相似文献   

7.
芦笙文化是苗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创造出的一种以芦笙乐器为中心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按照马克思“美的规律”的揭示,芦笙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当代审美价值,寄寓着苗族人民乃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生活的情感追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以来,教育评价领域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初的测验时期(testing era)、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评价时期(evaluation era)、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考评时期(assessment era)。与此同时,教育评价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芦笙,是西南地区苗族簧管民间乐器代表,堪称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民俗,是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分析了民俗视野下的芦笙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近代石家庄城市化开始启动,它几乎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的开端恰好同步,这说明石家庄城市化的启动,落后于中国近代城市化整整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石家庄城市化历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12年城市化启动时期;第二阶段,1912-1925年城市化初兴时期;第三阶段,1925-1937年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37-1949年城市化停滞、畸形发展、衰退及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11.
具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其青少年成长和人格趋于成熟阶段,明显受到湘西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当后来的沈从文主动以文学方式反映他的故乡题材、以较理性的思维认知和评介本土文化时,湘西苗族文化作为他关照和反映的一个对象就显得十分自然.于是,沈从文通过自己的文章知识评介和文学作品建构,形成了对湘西苗族文化为主打的一种传播行为,尽管这种传播及其贡献在目的性、体系性、丰富性等方面同沈从文的整个文学世界创造与物质文化史研究成果相比较,显得不是特别突出,但对它作出必要的梳理和评价,就沈从文的研究视角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讨.另外,对民族文化的一大传承前提就是传播,所以,沈从文对苗族文化的传播亦即是对苗族文化传承上的一种贡献,对于这种贡献人们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2.
大地母亲是沟通俄罗斯多神教与东正教信仰的核心意象。而20世纪初期在多神教、巫术、东正教、工具理性等现象错综交织的文化图景中,大地母亲信仰呈现出精神性的失落。皮利尼亚克的中篇小说《地母》正是从这一民族文化视角切入,揭示出多神教思维与工具理性对民族精神诉求的侵蚀。  相似文献   

13.
从舞蹈传播的概念出发,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舞蹈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论述其核心领域、符号活动和传播模式以及舞蹈的文化代码,试图从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解读舞蹈传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凸显马关县苗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中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保护马关县苗族舞蹈,促进马关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是苗族人民精神与情感的物化。  相似文献   

15.
《善卷、蚩尤与武陵--上古时期一段佚史的破解》,是近来湖南历史和湖湘文化研究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收获.该书将蚩尤与善卷两位传说人物作了极为详尽的个案考索研究,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各个部族集团纷争融合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描绘出一幅当时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各部族集团先民们的生存史与斗争史的宏伟画卷,建构起一幅极为清晰的从远古直至近古之九黎--三苗--苗蛮--苗族的发生、形成、发展和迁徙的历史图卷,从而为中国上古民族史、苗族史、湖南史和湖湘文化的研究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美丽的苗族、侗族建筑为数学教学情境,把苗族、侗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来进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苗族、侗族的建筑物让学生从苗侗建筑图中寻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几何图形,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类.通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丰富联系,并感受到苗侗人民的智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7.
一个"屙屎不生蛆"最贫穷的苗人山区石门坎,居然发展成为"西南最高苗族文化区",然后又昙花一现地消失。文章用主体性话语对此进行分析,认为苗人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高低沉浮是这一现象起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8.
清帝国开辟苗疆之后,极力提倡用儒家文化教育苗民,兴办苗疆义学、增设苗额、鼓励汉苗通婚、允许苗民当兵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的文化再造,大治“化苗”,将苗民从“生苗”-“熟苗”-“民人”。  相似文献   

19.
皖籍现代未名社作家韦素园的文学创作大部分完成于1926年底病后,在内容上主要以病患者的独特视角,呈现由于疾病引发的各种心理体验,包括病患者的生命意识和爱情心理等。韦素园于病隙中的碎笔,既是二十世纪中国疾病文学的构成,也是读者窥视患病作家内心世界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20.
作为自由之翼的学科规训权力--论学术自由的本体性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的“要塞“。但是传统中对于学术自由合法性的论证不外乎两种很成问题的逻辑程式;把学术自由或作为一种信仰,或者作为一种工具。其实,学术自由的本体性基石在于,高等教育在九十世纪初逐渐建立了一种可以在自身范围内独立自主地调控“学以致学“内部循环的学科规则 训制度。以该种制度为基础的学科规训权力能够依据特定的学科“范式“,从根本上捍卫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