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奉使录》是研究"土木之变"前后明代与蒙古关系的重要史料。明代李实曾两次出使瓦剌,回来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奉使录》,描述自己的出使过程。但由于书中涉及很多英宗皇帝在外时的言行,故被限制传播。关于该书的书名说法各异,并且明代两个主要版本之间内容亦有差异,通过对比,可以了解到各版本的优劣。《奉使录》不仅详细记述了当时朝廷遣使迎接英宗回国的历史过程,且记载了作者在蒙古地区的大量见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东阳《联句录》对于了解茶陵派的创作和互相酬唱,明中期文人集会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联句录》版本作考察,分辨源流,厘清正误。  相似文献   

3.
文章纠正了姚祖恩就是《史记菁华录》作者苧田氏的错误认识,介绍了《史记菁华录》早期的几种版本,并推测此书作者是范甫霑。  相似文献   

4.
《诗》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不同时期对《诗》的价值认可,经历过从文学到经学,又从经学回归到文学的演变过程。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强调《诗》的经学价值;"五四"之后,把《诗》的经学价值剥离开来,回归其文学价值。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在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时代要求下,重新思考《诗》的经学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皇明四朝成仁录》是清初明遗民屈大均所撰的一部“当代史”。其书虽未竟成,却因率先保存了清初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抗清斗争的珍贵实录,保存了北方清廷占领地区抗清斗争的重要资料,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时代形势和社会变迁,成为清前期南明史撰述综合性成果的开新尝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明诚用一生的精力收集、编录和考证金石碑刻 ,写成《金石录》一书。《金石录》题跋强调金石补经证史之功用 ,如证史之误、补史之阙、纠史之妄、考察典制 ,大大丰富了史料来源。赵明诚《金石录》金石证史 ,能够客观公正 ,唯实是从 ,进而考史论史 ,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7.
薛瑄是明代主要的理学家,其《读书录》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刊刻,主要有十一卷、十卷、二十四卷、二十卷、八卷几种形式。并且,《读书录》在明代嘉靖至隆庆间有一刊刻高潮。本文就几种主要版本逐一梳理,考其同异及流变。  相似文献   

8.
《扬州画舫录》自初刻于乾隆六十年,迄今先后有乾隆自然盦藏板、同治重印本、光绪与民国石印本、中华书局断句排印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本、山东友谊出版社本等,计木刻本两版、石印本两版、铅印本四版流传。诸版本各具特色,也存在作者多处误记及其版错讹、疏漏,句读之误等可资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当不知一个时代刻本的具体刻印时间时,当难辨同一种文本的不同时代版本时,当各家版本鉴定存有争议时,当一种刻本原本不存,传注本又较多时,若作推断,则往往依据避讳字。例如以避讳字有助于鉴定《近思录》的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对沈从文小说“佚文”的发掘,研究者开始对《看虹录》与《摘星录》进行一种传记式的实证研究,并且认为《摘星录》之版本流变是出于隐瞒“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情事”的动机。但是,从沈从文小说写作所接受的法朗士的启发与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看虹录》与《摘星录》的版本流变更可能是缘于沈从文对现代主体意识的探索与深化。伴随分解性的、个别化的生活叙述与自我确认,一种新的叙述美学与一种新的伦理认知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11.
教学录像及相关音视频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节目制作流程角度,推荐一种实用性录制方案,重点探讨方案中的设备选型及需要处理的几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竹书<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总评,概括了<颂>诗乐歌声缓静穆的特点,<小雅>的怨愤情绪,<邦风>的题材内容广泛与采诗观风情况,<小雅><邦风>"言文"、"声善"的艺术表现,真切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风貌,对于解决<诗经>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这使其与《老子》明确的区分开来,也使它在科学上、美学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的原因在于:其身份和职业所造就的语言风格、心性品质和思维模式;对"道"的"本体性、至大性、徐无形"理解和感悟;对语言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滞后性等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叙事诗表现出有别于西方早期叙事诗的特色 ,一是忽略故事 ,二是极易转向抒情。其成因与先民对于诗歌功能的朴素认识密切相关 ,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思维习惯。《诗经》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对于中国古典诗歌重言情轻叙事的创作格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承德召开的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体现了当代<诗经>学转型的一些特点,是对<诗经>多元的、全方位的、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诗经》在先泰时代的社会功用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之上的多重价值——包括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礼乐文化等,作一番系统的概括阐述,以利我们后人对《诗经)有历史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涪陵是宋代理学奠基程颐作《易传》的易学圣地,易学思想在涪陵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社会基础。2002年世界易经大会在涪陵举行,必将弘扬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化,促进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