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什么中国要大力扶持社会中间力量?道理很简单,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间力量过小、过弱,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失衡状态,社会稳定缺少社会基础。培植和扶持中间力量就是要追求社会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一个自主稳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国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传统中间阶层开始衰落,新中间阶层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并不断壮大无疑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确保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认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从与改革的关系看,存在着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教育改革反对力量及教育改革中间力量。教育改革支持力量是一个“总体性的”人群概念,它既不是“价值共同体”,也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利益联合体”。除了教育改革反对力量的抵制及中间力量的旁观外,教育改革支持力量自身的复杂构成,也是导致改革过程变得复杂、曲折与艰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历史地生成的一种主体存在;在概念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力量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政府、国家等主流政治力量而言的非官方公共力量;从概念的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一切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社会因素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个体力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道路,是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的与国共两党不同的政治路线。中间路线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目前中国现代史专著或有关论文中有两个提法:一是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形成的;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形成的。这两个提法有待论证。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看法。中间路线的提倡者往往把中间力量作为社会基础。而中间力量这个词本身比较模糊和笼统。广义上说,凡居于国共两党势力之间的都可称为中间力量。但在民主革命时期,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以及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中间力量的外延是在伸缩变化的。中国现代史书籍经常可以看到中间阶  相似文献   

6.
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体系和类别项秉健一、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体系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力量办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所涉及社会范围的广度和教育内外部关系问题的深度。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有其自身相对固定且成熟的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王阳明等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难以数计的地方官关于社会治理的思考和长期乡治实践的经验中形成的。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自治之间的长期交互中形成的这种国家公权力通过中间力量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模式,虽然与现代国家社会二元理论存在某种相似性,但从传统中国以乡土社会为基本社会结构的背景来看,“第三领域”主体自身的特殊形成机制及其功能为中国传统乡治刻画了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8.
班级工作勿忘“中间层次”施永忠,蔡挺槐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特别是班级具体工作,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作“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一头抓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头抓落后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带动处于中间的一般学生,使全班学生共同走向进步。但是我们发现,在...  相似文献   

9.
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塑造大城市发展模式的三种基本力量。经济力量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力量是重要推动力;政治力量则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正是这三种力量的结合、互动和博弈塑造了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城市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两种流行的社会分层概念小资、布波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现阶段白领阶层的社会分层状态进行探索。作者认为,首先这二者之间有部分的继承关系,但同时布波更强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二者都可以由消费符号来体现与其他阶层的异质性。最终的探讨是为了寻找一种在精英阶层和民众之间的中间阶层,分析这个庞大的中间阶层在社会运行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间路线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政治路线,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利益。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虽然对中国革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对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间路线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2.
赖特针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在把所有权关系作为社会结构分析的首要因素的前提下,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注意到了“组织资产”和“技术/资格证书”等因素在社会和组织分层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中间阶级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无疑对我国社会分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觉,即独立自主、平等交往、诚实信用、勤勉理性、锐意进取、崇尚民主等。中间阶层以其特殊的文化品格在整个社会中起着缓解社会矛盾,平息思想冲突、引导社会消费等作用,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基本,说的功夫扎实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这段精辟的话阐述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信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交往这一载体,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各类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的辐射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过去,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尽管雇佣劳动者存在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划分,但蓝领工人是主体,社会阶级界限清楚,社会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状态。现在,雇佣劳动者严重分化,蓝领工人减少,服务业和知识生产者增加,形成了人数逐渐增多的所谓“中间阶层”,社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级青年专项重点研究项目《社会力量办学问题研究》总报告的核心部分内容,作者项秉健为该课题组组长.《社会力量办学问题研究》是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首轮青年专项课题,同时它也是新中国教育科研领域的一项年轻课题)  相似文献   

17.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桥梁傲然挺立在世界桥梁科技的巅峰?是什么力量,让一项社会力量设奖,在19年时间内成长为行业最高个人荣誉奖?"茅以升",三字足矣。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的完善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而公民社会的确立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是人之行动的结果,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现代性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它是一种朝向人类理性的敞开状态。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本质就是在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市民社会的成熟,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中国的中间阶层承担着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建设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就是力量,人格也是一种力量。化传统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们大多有着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感召力、威慑力与至善力。  相似文献   

20.
勿忘班级的“中间层次”浙江省缙云中学校施永忠,蔡挺槐班级工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一头抓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头抓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带动处于中间的一般学生,使整个班级集体共同走向进步。实际上,这种做法导致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