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滑轮组用力的问题”,在中考和初中物理竞赛中曾多次考过,有的较难,有的易错。据本人所见。滑轮组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滑轮组;第二类是复杂滑轮组;第三类是差动滑轮。(设本文述及的滑轮组均处于平衡状态)。前两类滑轮组各有通用解法和特殊解法。“通用解法”具有广泛性,用其解题较为稳妥;“特殊解法”有时具有局限性,用其解题较为快速。  相似文献   

2.
滑轮组的设计问题,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障碍,教师们可谓费尽了心机,介绍此类题目解法的文章也多次出现于各类刊物,<中学物理>2003年第11期就曾刊登过王国飞老师的<浅谈滑轮组的设计>,在这篇文章里,王老师采用了求"股数"、定"个数"、找"起点"、画"绕线"这四个步骤来完成滑轮组装配图,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当前这类题的主流解法.这种解法的特点是比较复杂、烦琐,特别是计算动滑轮的个数,牵扯到不同情况下的两个公式,学生往往就记混了,很容易出错,通过笔者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经过深入地研究分析,我发现,如果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以绕线图为突破口,把解题过程分成两步,先画绕线图,根据绕线图再画滑轮组装配图,这类题目就显得相当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对这一解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先看下面的图例:  相似文献   

3.
认真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吴山青老师的《一个换方问题的解法》和2007年第6期汤兆祥、周春芝老师的《“换方问题”解法之我见》(以下简称“吴文”、“汤文”)两篇文童后,很欣赏、敬佩三位教师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钢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4):26-28
机械效率是沪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把《简单机械》和《功》这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学习过程中对“机械效率”的概念较难理解,对解答机械效率的问题缺乏基本思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应该把“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列为学习的重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功”和“机械效率”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发展和培养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另外,机械效率涉及到有用功和额外功等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思维无所“依托”,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是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审题的方法主要有:分解法、比较法、限制法。分解法:先把题目分解成几个词,然后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看看这几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词是关键词。如《我尊敬的一位老师》,这个题目可以分解成“我”、“尊敬”、“一位”、“老师”四个词,题目中的中心词是“尊敬的”,写作对象是“老师”,  相似文献   

6.
拜读贵刊2009年第9期徐国华老师《这种解法更一般》一文,越发感觉“原题”是一道简练、精致的好题.再经思考,又有收获.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5年第5期冯惠民老师的《一道数学竞赛题的另一种解法》一文后, 深深地为冯老师这种“利用集合思想,借助韦恩图”的解题方法所叹服。但仔细研究、推敲后,笔者发现此题的解法还略显累赘、麻烦,现提出来与冯老师商榷。原竞赛题为:分母是1001的最简真分数其有多少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师在上《滑轮》一课时,自己在台上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器材组装机械,依次而严谨地做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实验,且边做边讲边得出结论,边把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老师就这样用了20分钟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教”,然后请学生分组实验。 这样做的“病症”关键在哪里?那就是学生的实验已经失去了思维训练的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初二物理《滑轮》一节中,同学们感到较难掌握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滑轮组省力情况判断;二是滑轮组的装配.下面就这两个问题给同学们提供解决的方法.一、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课本中明确指出“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在学习这个结论时,首先要明确,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不考虑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运用这个结论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在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时,部分同学只注意到“绳子段数”而忽略了“承担”二字,致使判断…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04年第11期刊登深圳市福田中学李春来老师的《坚持“一题多问、多变”,引导“一题多解”》一文中的“变化4”的设问和解法均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每个同学差不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老师却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如果这个解法不是很难时,“我自己完全可以想出,但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对回答上述问题非常感兴趣,他先后写出了《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和《数学与猜想》。这些书被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出版,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数学教育名著。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当波利亚93岁高龄时,还被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聘为名誉主席。波利亚热…  相似文献   

12.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韩愈大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至理名言。下面从对一道习题的解法说起。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0期庞永红、张荣平二位老师的《“多点”、“少点”不在话下》一文。文中,庞、张二位老师通过五道不同类型的例题,详细地阐述了盈亏问题的解法,笔者深深佩服二位老师的钻研精神。但笔者认为,庞、张二位老师所阐述的方法是算术方法,从学生思维的层面来看是逆向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考。若此类题顺着题意,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既简便,又实用。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第7、8期刊登龙芹美教师《这种方法能否算“比例解法”》一文后,引起很多教师的关注,提出不同的见解。现摘录部分教师的意见,以供参考。 剑川县马登乡黄花小学张鉴磊:龙芹美老师的困惑“这种解法能否算比例解法”激起了我对久已探讨的课题“如何准确地给学生评分”的深思。练习、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如何确定评分标准,怎样灵活使用评分“尺度”,这是关系到能否准确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关键。我的体会是:透过现象抓本质。合理评分误差少。龙老师提出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具体的评分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教学中学生对设计滑轮组及滑轮组的绕线方法感到很吃力且经常出错的问题,总结了一套“设计滑轮组及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教师相聚,常讲些生活、工作中的笑料逗乐。其中有些笑话听后,如鲠在喉。譬如:某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问其中的“老军”是什么,老师望文生义道,“老军就是老军人嘛,这还问”;某老师讲《美猴王》,讲解“与狼虫为伴”一句时,把“虫”释为“昆虫”;某老师讲《木兰辞》,学生说“这首诗胡编乱造,古代女人裹脚,怎么能跟男人在一起行军打仗”,老师不知其所以然,便唬道:“这是文艺作品,可以创造”。文科老师有人如此,理科老师亦有“同类项”,学生问题目,不懂则曰“此题缺少条件,无解”……  前人有训,学高为师。…  相似文献   

17.
每个同学差不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老师却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你最希望知道的是“老师是怎么想出这个解法的?”如果这个解法不是很难时,“我自己完全可以想出,但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  相似文献   

18.
老师就是老师,看起来很无聊,好像在玩文字游戏,如果读者有兴趣,读读郭老师的《“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年9月)和程老师的《答“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7年1、2月)这两篇文章,也许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19.
读毕两位老师就《滕王阁序》所做的设计及实录,不由想到了“出色”与“出彩”这一对词语。  相似文献   

20.
拙文《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的解法》刊登于贵刊1998年第1期后,受到了同仁的关注。贵刊1999年第3期《一道竞赛题的第四种解法》一文,还对拙文中例5的解法作出了补充。然而贵刊2000年第1期《谈应用题中“多余条件”》一文(以下简称“谈文”)却认为这第四种解法值得商榷。继而指出该文的失误“源于”拙文,认定“兔醒来时,龟已领先5000米”并非多余条件,它在解法二、解法三中虽“未用到”,但“仍然是此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