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义三角是在指称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对意义的阐释。它通过概念(系统意义)把语言表意符号和客观外界的所指对象联系起来,并一直备受语义学家们的关注。但这个图式仍然存在着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可以尝试提出语义四面体图式,并用场景集合来替换所指对象,进而阐述其在词汇语义教学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语义三角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三角是在指称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对意义的阐释.它通过概念(系统意义)把语言表意符号和客观外界的所指对象联系起来,并一直备受语义学家们的关注.但这个图式仍然存在着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可以尝试提出语义四面体图式,并用场景集合来替换所指对象,进而阐述其在词汇语义教学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葛为为 《考试周刊》2009,(37):42-42
本文先简要阐述了指称论的一些理论,然后从这些理论出发阐释语义三角图示中的符号、所指物和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赋予语义三角理论中的三者以新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转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是语言符号本身所指向实际所指的迁移,表现出语义的双重性;转喻义的产生和复现需要语境的支持和驱动,体现出语义的语境依赖性;人类的相关联想制约着语义的迁移方向,显现出语义的规律性;转喻义的产生伴随词义结构内部义素地位的变化,显示出语义的突显性;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转喻义产生途径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语义三角"理论在名实区分的基础上,将语言涉及到的几个因素作了很好的区分,即将事物、概念(或思想)与词语三分,并说明各个因素各在何处。这就为很好地阐明语言与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然而,要正确地分析语义、语义形式以及语义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语义三角理论给我们设定的三个维度是不够的,它忽略了语义三角中每一个维度的各自的多个层面。要从外部世界的实际语音、客观事物到人脑中(内部世界)、语音形象、事物印象等多个角度及其关系考察语义指涉问题,并认识语言在语义指涉中的作用和局限,才有可能对语义指涉这个困扰人类的问题作出明晰可信的说明和解释。  相似文献   

6.
英语复合词的语义理据既表现在复合词两个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也表现在复合词整体词汇意义与其所指意义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复合词的这两种语义关系说明,英语复合词的语义理据是构成复合词和理解复合词意义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汉英互译中,除了这两种语言的各个语义符号有自身所指意义,在各自的语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意义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体系,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我们经常不得不放弃词语,语法关系之间的表面对等。如果我们在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并适当加以处理,就有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语义等值,尽量忠实地表达原文意思。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能指是语音,所指是语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的所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语言符号的所指是语言的言语义,一般表现为三种情况:言语义与语言义基本一致,言语义小于语言义,言语义有别于语言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言说域的框架语义,首要的是搜集并确定能激活言说场景的所有词元。本文探讨了搜集言说域词元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言说域词元的性质与语义特征,对汉语言说域的动词词元进行穷尽性搜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配价理论将言说域词元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以汉字为代表的网络语言符号在语义构成上的特点、规律及其成因。分析表明,理性意义在网络语言中仍然是完成交际目标不可或缺的,但附加意义的地位似乎更被看重。在各种附加意义中,形象色彩、情趣色彩、个性色彩等似乎尤为受到青睐,如果把网络表情符、图画、动漫等网络常用的其他符号也考虑在内,则更为显见。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语义模糊指的是语言符号所指概念的外延边界不清晰。我们把凡是在效用性上能使人产生界限不清、意义含混、信息不明的现象通称语义模糊。语义模糊研究可以从静态的语言平面和动态的言语平面分别进行。在语言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是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手段表达的概念不清晰。在言语平面上,语义模糊主要表现为说话人的信息、情感、意图、立场表达上的不清晰。语义模糊最终体现为一定的内容、手段和效用表达的不清晰。  相似文献   

12.
传统图案是我们的祖先经过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形成的中国特有的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符号,承载着各种形式的视觉语义。其中典型的语义形式有具象语义、抽象语义、意象语义。具体研究各种语义表达,对于我们从视觉语言角度解读传统图案符号语义,以至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言说域的框架语义,首要的是搜集并确定能激活言说场景的所有词元.本文探讨了搜集言说域词元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言说域词元的性质与语义特征,对汉语言说域的动词词元进行穷尽性搜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配价理论将言说城词元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三个小类.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汉语语法学界在进行语法研究时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语义问题,认识到语法研究必须将句法和语义相结合,做到既互相渗透,又相互验证。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提出在语法研究中把句法、语义、语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想,这一思考后来发展成为“三个平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存在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截然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着的平面。其中句法平面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文字语言作为载体的古代汉语诗歌和与图形形象作为载体的图形设计。其间在表述上存在着固有的联系。意境转换成诗意,诗意再转换成形象,形象又进一步细化的转换过程,为古代汉语诗歌表意与图形的语义表述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形象与形象间的构合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以定向意义的框架范围作为前提,在这方面,图形语义场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三角原理得知语言学习牵涉到匹配这一认知过程,而一定数量的匹配可达到语义点状态。语义三角状态和语义状态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反应状态的两个端点,它们中间存在不同反应状态。词频是产生不同反应的根源。根据Anderson认知理论,构建了外语自动化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一直颇有争议性。作为辨识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语言理据可以反映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本文从语音、形态、语义、词源和文字五个层面分析英语词汇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8.
语义的内部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结构的静态形式勾勒了思维的抽象活动规律,并且以词法的符号特征和句法的线性模式制约了语言内部诸种意义的构建,从而决定了语义的缺省性质。但语言的个别使用方式和交际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既定情境与意图等语外因素的作用。语义缺省的所指未定现象经话语层面整合得到语用补偿,形成对于意义的表达与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词汇的理据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语言理据是辨识或诠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它反映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各种联系。本文从语音、形态、语义几个层面分析英汉语言中的理据性,认为英汉词汇的音、形、义虽然有着“任意性”的一面,但同时更存在着语音、形态和语义的理据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音乐表现中的非语义性或非"音画"性是经常被强调的,这类音乐观念影响到了音乐家在音乐与文字的比较中所持的看法,也直接导致了音乐表现非语义性与音乐释义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应源于音乐表达的情感性及语言表达的符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