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台湾陆续出版了不少大陆文学作品,并曾一度形成大陆图书热。然大陆文学作品在台湾出版后在读者中和市场上的反应远未达到期望的那样;许多大陆的畅销书在台出版后却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个中原因,值得研究。最近台湾作家劳逊在《中国通》杂志上以《大陆文学作品在台湾的“文化苦旅”》为题,谈大陆文学作品在台湾的种种际遇及读者不爱看大陆文学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台港澳之窗     
中国大陆文学作品在台湾 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在台湾读者中普遍受到欢迎。一些有趣味的作品,在大陆一推出,很快就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 但是,台湾出版的大陆文学作品不是没有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有争议性的作品,出版的较多,而严肃的作品,则出版得较少。 从1987年到1995年底,从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峡两岸人员、文化交流规模的扩大,台湾文学出版界的一些从业人员已陆续前来大陆的作家和出版社签订合同,协议把大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一部分文学、学术著作在台湾出版。这是一件好事。为了搞好这一文学交流活动,大陆的作家和出版界有必要了解台湾出版业的情况,弄清楚来大陆的台湾文学出版从业人员是否是知名出版社的代表,或者不过是名不副实的皮包商人。近年来,我因主编《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辞典》,对台湾文学出版业的情况有所了解,这里作一简要介绍: 台湾的文学出版界包括出版社、书店、书局、出版公司、文化供应社、报社、文化社、“新闻处”、“教育厅”以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一直在利用广播,对大陆展开所谓“攻心战”。据悉,在那个年代,台湾当局不仅利用广播对大陆民众“攻心”,还借助广播指挥潜伏在大陆的特务。作为反击,大陆对台广播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5.
从1979年大陆与台湾之间关闭了三十年之久的大门开启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热潮持久不息,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其中,各种介绍、评论和研究大陆、台湾、港、澳文学、艺术、学术的著作纷纷问世,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其中大陆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出版、评介工作尤为突出,“台港热”已成为当今大陆文坛的一种重要现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百种以上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个人作品集、综合性的选集)以及研究著作在大陆出版。这对于促进大陆同胞对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了解,加强大陆与台、港、澳之间的相互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1986、1987年面对着台币不断升值,台湾经济的成长背负着极大的压力,股市狂风给社会带来些许不安。但是,台湾图书出版市场却仍热闹非凡。游资充斥、投资管道开放,使理财书籍大放异彩。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各种“须知”与“指南”等旅游书刊纷纷出笼。时报公司以《自然的箫声——庄子说》打开漫画市场后,古典文学、经济、企业管理漫画书立即在市场上掀起一阵漫画书旋风。《出版物管制法》废除,大陆书籍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30年代和80年代大陆作家作品形成一股“大陆热”的风潮。中美知识产权的谈  相似文献   

7.
大陆出版品在台湾的需求由来已久,只是一直尚未被台湾当局允许进入,但这并未阻挡住台湾学者与其他读者的求知欲。去年年初台湾问津堂事件发生后,要求开放大陆出版品的呼声迫使有关部门不得不对现行相关法令进行修订,但直到今年4月才正式公布了此法令,法令规定7月份将正式开放大陆学术用书在台湾公开销售,这也标志着两岸交流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本期将以回顾的形式介绍大陆出版品在台湾销售的历史过程,下期我们再就现况与新规定,论述开放大陆出版品销售后,台湾出版业者面临的冲击与机遇。  相似文献   

8.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当局于94年11月4日表示,台湾“经济部”已公告台湾地区新闻纸类出版品业者可以到大陆间接投资。 这项开放措施是“行政院新闻局”在94年7月的“行政院大陆工作会议”文教分组中提出的,经过  相似文献   

9.
何立波 《兰台世界》2005,(6):122-125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恶化。1968年起,中苏边境紧张气氛增加,冲突规模明显增大。“文革”爆发后,台湾当局认为是反攻大陆的“天赐良机”。但是美国对此避而不谈,还有意冷落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企图寻求新的盟友,苏联也希望借台湾来牵制大陆。在这种背景下,台湾与苏联开始了秘密接触。  相似文献   

10.
面对保护版权冲击的台湾翻译出版业曹洪东过去几十年中,除文学类书籍外,台湾出版的书大部分是国外书籍的中译本,我们在大陆也可以看到不少台湾出版的翻译书,台湾的出版公司简直可以称之为“译文出版社”了。对欧美先进国家来说,“著作权”中的翻译权早已是有价商品,...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军秘密在台湾部署了敏感的战术核武器部队,它让蒋介石面对中国大陆时安心不少,但美国却没有如蒋介石之所愿,将核武器真的投入到对中共的战争中去,这刺激了后来台湾当局跨出企图自行研发核武器这“危险的一步”。去年,台湾蒋介石故居开放了一批涉及此事的档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称,大陆广播在台湾有大量的听众。即便他们所言的所谓30万听众的说法成立,也只占台湾总人口的1.3%,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3.4%。对台广播传播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与传播者对岛内受众心态把握不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台港澳之窗     
’95台湾文学书现象 50~70年代文学书曾经是台湾出版和休闲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和出版环境的变化,近10年来文学出版品种已退居一角。1995年文学书大体有这样一些现象。 1、新感官小说出现 色情小说公然搬上了书柜,平氏出版公司一口气出版曾阳晴、纪大伟、洪凌等6位作家的新感官小说,书中色情描写相当露骨,引起评论者及媒体相当的关注和评论。 2、大陆作家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两岸文学交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出版物逐渐成为台湾同胞认知大陆社会和了解大陆发展的重要窗口.就在台发行状况而言,虽然台湾当局设置了种种限制,然而大陆报纸、期刊、图书在台发行渠道依然不断加宽.大陆出版物入台发行的特征体现为受众面貌发生改变、畅销图书类别转型、价格优势逐渐降低、销售渠道北重南轻和市场仍待深度开发.在策略上,今后要重视培养年轻受众;要针对台湾市场需求策划图书内容;要加强台湾中南部销售渠道的铺设.  相似文献   

15.
自从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来上海采访的台湾记者也络绎不绝。近几年来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市记协)已接待了24位来沪采访的台湾新闻界人士。从已收到的材料来看,他们回去后,在台湾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介绍上海情况的文章,为沟通两岸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地新闻界及各个领域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台湾《大华晚报》记者边纬文1988年1月来上海进行专题采访,要求了解当年国民党74师台籍老兵的经历和生活状况。他认为这些在大陆的老兵也存在一个“回乡探亲”的问题。上海记协接待人员协同台湾  相似文献   

16.
去年,自《上海文学》和《当代》季刊率先发表了由台旅美的著名作家聂华苓、白先勇的短篇小说《爱国奖券》和《永远的尹雪艳》以后,各地的文学杂志相继发表了旅美作家於梨华,香港诗人何达和现仍居台湾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杨青矗等的作品,对促进大陆、台湾、海外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成绩。年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编选出版了《台湾小说选》、《台湾散文选》和《台  相似文献   

17.
港澳台之窗     
台湾南华管理学院编译出版中心主任陈信元是近年两岸文学、出版交流活动最重要的策划人之一,与大陆的文学界、学界、出版单位接触较多。最近他在谈到大陆近20年来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实况时,认为可粗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2年5月的“起步期”。这阶段最重要的是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在广州召开时,将台港文学纳入大陆文学的研究课程之一,这是大陆有关台湾文学研究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1982年6月至1986年的“拓展期”。本  相似文献   

18.
据台湾报纸报道,在台湾当局于去年开放大陆书籍在台湾出版前,台湾在过去数十年间,至少有50家以上的出版商半公开地进行大陆出版物的翻印和发行业务。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约有10000种以上的大陆图书,经翻印成繁体字后在台湾图书市场上出售。台湾翻印的大陆图书,内容多以文、史、哲方面的研究为主。来源则多以侨生、学者带人为多。台湾的排版印刷工厂,由于多年承印这些大陆图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将简体字转排成繁体字,技术上已相当娴  相似文献   

19.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由于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政策的开放,许多出版业者早已展开部署,只待时机成熟,便可迈开脚步前进,部分大型出版公司挟着雄厚的财力拓展华文市场,对台湾的出版生态将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城邦集团是其中相当积极的出版者,去年香港分公司业绩不错,今年预计在星、马成立分公司,出简体字版本。此外,对中国大陆市场亦将伺机而动。  相似文献   

20.
一波三折,同台湾当局交涉了一年多,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终于成行了。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92年9月5日到12日,18名大陆记者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顺利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宣告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在台湾一周的时间,可谓是行色匆匆,到了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