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涟水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多年来在小队任会计、队长等职务。我曾雄心勃勃探索翻身之路,但绞尽脑汁也未找到灵丹妙药。进农校后,我刻苦学习,先后学了《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的遗传和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农业气象》、《种子工作手册》、《病理及病害防治》等书,大约记有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我边学边用,在自家的责任田上搞起了高产试验。去年,油菜籽亩产达500斤,成了周围几个大队的高产样板田。小麦单产640斤,名列全队第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达1240斤。高产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许多人登门求教学技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我,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根据《公民》课担负的任务和初一学生的特征,我在教学上采取了如下做法.一.注意举例新颖,讲清道理,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5.
背景分析《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内容。按照编者的意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头盒子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同伴之间乐于合作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电路的兴趣。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不仅要真正地、充分地发挥好活动的典型性,更应该向纵深处挖掘教材的科学内涵,确确实实地“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大的…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是一篇好教材,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字词语句及篇章的知识,而且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我是这样教的: 围绕课文重点讲。“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围绕秦、赵之间的矛盾写的。教学这一段时,我提出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秦、赵两国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事出有因,故事是从“和氏璧”引发出来的)2.秦、赵两国间发生了什么矛盾?(秦国巧取豪夺,赵国不忍割爱)3.谁能解决秦、赵两国之间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把气球弄爆产生声音有没有振动,用手握住三角铁再敲击发声有没有振动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应该具有及时判断迅速转化的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在课堂里解决的,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由扶到放,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概念。  相似文献   

9.
《它是怎样运动的》教材处理对照表(见表一) 教学内容呈现表(见表二) 教学目标 1.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并正确描述。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观察物体在发声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食品保鲜袋、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塑料直尺、军鼓、鼓槌、豆类、吉他、风哨玩具、琵琶、碰铃、水槽、水…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动画是怎样形成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节,是学习Flash动画制作的入门课。这节课概念多、操作少。重点是在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基础上能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传统的讲法就是一一叙述讲解概念,演示操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导课环节要有趣,选取实例很关键,在具体的操作和实例中再讲解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3.
本课以卵石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质变化,是培养学生由果索因的推理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本课教学程序最好依照学生的探究程序来设计。 一、提供事实 引导观察 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是探求卵石成因的事实根据。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应从当地  相似文献   

14.
吴杰 《黑河教育》2011,(6):50-50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让金属条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观察金属条的其它部位传热的情况,学生将通过实验进行亲历探究。  相似文献   

15.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新增的说明文 ,作者以确凿的材料 ,翔实的数据 ,说明了黄河 2 0 0 0年来变化的情况 ,分析了黄河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办法 ,读来令人信服。教学时 ,我在学生读课文 ,初步理清线索的基础上 ,着重于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一、紧扣题眼 弄清“变化”课文题眼是“怎样”一词 ,紧扣题眼 ,教师设问 :近 2 0 0 0年以来黄河原来怎样 ?现在变得又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轻读课文 ,划出有关词句 ,并填写下表 :时间变化的情况原因何在数千年、数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自然条件好 ,…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识记名言警句. (2)熟悉精彩片段,评价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3)学习保尔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一、注重实效,因势利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把气球弄爆产生声音有没有振动,用手握住三角铁再敲击发声有没有振动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应该具有及时判断迅速转化的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在课堂里解决的,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由扶到放,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概念。对于那些一时无法在课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寻找答…  相似文献   

1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9册第10课的教学内容,是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后,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和变化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