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导】一、细致观察观察是看图作文的基础。对于内容丰富的画面来说,观察从何处着手呢?(1)抓住事件的主要人物因这是一幅反映生活事件的图画,所以首先应抓住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看清主要人物的外貌、神态、动  相似文献   

2.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0,(11):F0002-F0002,F0003,F0004
松江新城犹如仙女撇下的一幅壮锦:道路宽广,四通八达;建筑壮观,中外合璧;绿地美丽,色彩斑斓;河水清澈,绿波荡漾……就在壮锦的西北处,盛开着一朵耀眼的奇葩——她就是坐落在松江新城区西北侧的上海市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相似文献   

3.
我曾应一家小学生报刊社之约,为小学生撰写了一篇阅读辅导文稿,题为《怎样体会〈一幅壮锦〉的中心思想?》初稿全文如下;怎样体会《一幅壮锦》的中心思想呢?我以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会.一、从妲布的买画、织锦以及壮锦的失而复得来体会.壮锦是壮族民间的手工艺品.故事中的这幅壮锦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实际上是壮族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形象化体现.妲布从圩上买了一张“五彩的画”,并说“我要是不能住在这样一个村子里,会闷死的”,表现了她盼望幸福生活的急切心情.她决心把这张画织在锦上.她不分日夜地织,“眼睛都熏坏了”,“眼泪滴在锦上”,“眼血滴在锦上”,一直织了三年.这就表明妲布是在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来创造幸福生活.壮锦不见了,妲布“昏倒在大门外”,“病得瘦瘦的”,“身体瘦得像干柴捧”,这说明妲布失去了幸福内心是多么痛苦!最后壮锦失而复得,壮锦上织的东西变成了真的.这说明,只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战胜贫穷,追求幸福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4.
训练点要求: 引导学生懂得实景观察的典型概括,掌握记叙画面事件、人物和背景的词句,学习概写一幅画。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 了解课文内容,对训练点范例的语言环境有综合印象。二、教学课型: 要点引析(突出要点,引导学生剖析)。三、教学进程: 1、引入新课——教师启发大意:上一单元训练了记叙环境的一角,懂得了弄清方位、抓住特征等观察的基本方法。而一幅画所表现的环境不仅是  相似文献   

5.
《一张珍贵的照片》(九册)这篇课文的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刻画了周总理那可亲可敬光彩照人的形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突出人物的特点的呢?选材——围绕人物特点。作者为了表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人民的可贵品质。从许许多多感人的材料中选择了周总理热情关怀小桂花这一事例。表面看来这既无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  相似文献   

6.
一幅壮锦     
1.从前,在一座大山山脚下的茅屋里,住着一位壮族老妈妈,她和自己的三个儿子一起生活。老妈妈的壮锦织得可好了,一家人全靠她织壮锦卖钱过活。2.这一天,老妈妈在圩上卖完了壮锦,看到了一幅非常好看的画。画上面房屋高大、牛羊成群,还有花园、果园、池塘……老妈妈拿着画爱不释手,当即就买下了它。在回家的路上,老妈妈高兴地想:一定  相似文献   

7.
1.看多幅图,要抓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弄清事物发展过程。 多幅图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看多幅图就要抓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才能了解事物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包含了起因、过程、结果三个环节。一般说,第一幅图是起因,中间的画面是事件变化发展过程,最后一幅是结果。以这样指导  相似文献   

8.
《史记》具有宝贵的历史学的价值,发展了以人物与事件为中心的叙事技巧。司马迁叙事,以事件和人物为叙事经纬,在具有典型意义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一幅幅广阔、丰富、生动的历史图卷,在艺术概括性和典型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韩愈继承并发展了《史记》这一成就。本文从私人叙事、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对韩愈散文的《史记》方法的继承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八小时之外     
许多人眼中的历史是一串串枯燥的时间和待记的人物、事件。我眼中的历史则是一幅幅波澜起伏、色彩斑斓的宏伟画卷。  相似文献   

10.
胖东东     
这篇作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得生动、有趣。首先,小作者抓住了“胖”的特点写他的外形;其次,通过具体事件写出了东东的贪吃特点;最后写出了由于他太胖而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之处。从而充分地表现出东东胖得可爱,胖得逗人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一、观察图画,抓住特点图画是对生活场景的一种形象的反映。生活中的事物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图画中的画面,也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因此在写看图作文时,就要仔细观察图画,紧紧抓住图画的特点;看清每一个细节,连图画中的每一个角落也不能马虎。如果是人物,就要抓住肖像、服饰、动作、神态、年龄、职业等方面的特点;如果是景物,就要抓住颜色、形状、位置、大小等方面的特点;如果是多幅图,就要看清画面的变化情况及一幅图与另一幅图之间的关系。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写得准确。二、抓住本质,弄清图意这里说的图意就是图画的思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指导]整体看图,了解事件这是由两幅图组成的多幅图的写话练习。在看清每幅图的基础上把两幅图连起来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图中只有两个人物,  相似文献   

13.
正文言文教学要找到"眼",选中"点",抓住"要害"。我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抓住题目,解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言文的标题结构相同,都是一个主谓短语,明确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让我们一目了然。《烛之武退秦师》关键在一个"退"字上。我们只需抓住"退"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全文讲清楚。《荆轲刺秦王》也可以使用同样的道理,抓住"刺"字,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但这只是做了初步的分析,这种常规的抓取并不能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14.
东晋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虽然采用了传记体裁,但由于作者希望站在历史的高度、史家的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公正评价自己,因此作文实际上是一幅人物自画像。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充分抓住这一文章特色,设计国画课,从而完成了背诵这一教学任务。首先,设计一个铺垫?..  相似文献   

15.
课例点击 前一阵子,我上了一节三年级作文公开课,内容是"我为_____画张像",这节课的难点是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学习例文时,我抓住其中一个描写人物眼睛小的句子——"眼睛不大,一笑起来几乎看不见眼珠"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说这句话太夸张了,把人物眼睛小的特点写得非常生动.  相似文献   

16.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必不可少的教具。地图在中学历史课中的数量很大,六册共有123幅:《中国历史》第一册17幅,第二册23幅,第三册19幅,第四册12幅;《世界历史》上册30幅,下册22幅。一般地说,讲清历史课基础知识须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作出评价等等;因为最基本的历史事件均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这就必然涉及历史地理的部分知识;历史教师都应当具备这方面的必  相似文献   

17.
(七)事件式 抓住课文中的几件事,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质、情操。事件式的板书首先找出文章写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然后再分析每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归纳中心,得出结论。目的是把握事件的主要环节,弄清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8.
他——青铜,是一个不会说话.却会以全部的精力来照顾妹妹的男孩。她——葵花,是一个善解人意,乖巧懂事的女孩。他和她,是小说《青铜葵花》中的人物。我读完了《青铜葵花》,当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时,书中的画面就在我的头脑里一幅一幅地展开来.青铜和葵花这两个闪亮的名字.便再也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9.
浅谈《抓住人物特点》的教学徐静梅抓住人物的特点是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重点技能。《抓住人物特点》这一则读写例话,以《少年问上》为例子,介绍了士。何才能抓住人物特声、,为了完成好这篇读写例话的教学任务,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作四步:一、由感情材料人手,先解决好...  相似文献   

20.
抓住特点教学《丰碑》安徽望江县教研室胡月南《丰碑》一文的特点有二:一是人物神态描写细致、逼真,读文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二是情感浓烈,人物喜怒哀乐洋溢于字里行间,有利于课堂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根据这一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详写和略写”,我们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