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一鲁迅写小说,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到或听到的缘由”。《祝福》也是这样,它的思想、情节,在鲁迅的心中也经过很久的酝酿。他在  相似文献   

2.
<正>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讲过这样一段话:“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淅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先生的话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题材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及围绕他们所发生的许多事有不少是实有的,只不过鲁迅作了加工和改造。正如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是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两,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些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这就是鲁迅在创作小说时整个构思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即思想构思和艺术构思的阶段,也就是反复琢磨、深刻认识从生活中获取的每一种现象所蕴藏、所显示的阶级、社会、时代的意义,进而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描绘,集中而强烈地揭示时代的特征、发展的趋向和伟大的思想。鲁迅小说《药》,就是这种深刻的思想构思和精湛的艺术构思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首先,笔者以为,祥林嫂并非是指祥林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然而,实际教学中,其艺术性往往被思想性淹没;同时,单纯的文本细读也易遮蔽整体感知的视野和叙事学的欣赏视角。以《祝福》为例,领略鲁迅的艺术品位,可以聚焦"祝福",从作为时间、事件和象征的"祝福"这三个层面入手,研究《祝福》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品质,深入文本,把握创作动机和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9.
多次教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总觉得比照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小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这里所说的比照手法,是包含对比在内的比较和相互对照呼应。关于对照呼应,虽说许多文体的一般文章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都讲究,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比照手法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祝福》中的比照手法铺透全篇,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出深刻主题。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剖析。一、把比照手法灵活运用于环境描写中《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又一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所反映的是辛…  相似文献   

10.
黄欣 《成才之路》2013,(20):90-91
《孔乙己》和《警察与赞美诗》这两篇小说选入了《汉语》第四册,同属第三单元。两篇课文有很多相似点,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把握了这些共同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认真发现相似处,以便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提炼文章主题。一、作者《孔乙己》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擅长写短篇小说,他愿用"匕首"一样的短篇小说刺向敌人的心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传世名篇很多,如《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药》等。鲁迅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祥林的嫂子吗?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这一问,乍一听,似乎觉得可笑,毫无道理,但细究,却觉得问出了名堂,颇有缘由。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不少鲁迅的小说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等。文中的人物学生耳熟能详,但对于这些悲剧的美学意义,他们却可能不甚明了。个中缘由与教者没有此概念或认为没必要提及不无关系,这显然有悖于审美教育的精神,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杨春 《湖南教育》2008,(12):32-32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笔者不知读过多少遍,也教过多少遍了,每次教都有新的收获,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次改换标题教《祝福》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历来有许多画家将之改编为美术作品,丰子恺于1949年率先将包含《祝福》在内的八篇鲁迅小说改编为连环画。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从连环画的文字、图像、图文张力三个角度,对《祝福》连环画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进行对照分析,旨在通过探寻小说作者与绘者在漫画艺术取向上的异同点,来考察丰子恺在对鲁迅作品连环画改编中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加以反映,深刻显示出当时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鲁迅的《祝福》中,所谓的"祝福"并没有表现出祝福应有的积极性,其所提出的祝福实质上是一种寒冷的"祝福",具有一定的讽刺性。本人在阅读《祝福》的基础上,对《祝福》中寒冷的"祝福"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思想。  相似文献   

16.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也是鲁迅先生塑造被侮辱妇女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基于作品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学习困难较多,笔者在教学时对小说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归之于六个"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中,深入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妇女阶层。在众多的妇女形象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祝福》、《伤逝》、《离婚》中刻划的祥林嫂、子君、爱姑这三个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在鲁迅描写的妇女形象中,受封建压迫之重,摧残之烈,莫过于《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从她身上,集中反映了旧中国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相似文献   

20.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