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文言文语感的能力培养更是一个长期体验、训练、实践提高的过程。高中阶段若能将学生文言文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一.文言文语感培养,首先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不断朗读文言文,学生可以提高感知能力和阅读能力,开发潜力,增强记忆;可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可以突破性格障碍,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具体做法如下:(一)课前预习时要大声朗读  相似文献   

2.
停顿是普通话朗读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原因之一。在普通话测试和培训当中应对停顿予以足够的重视,推动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对停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朗读停顿评分的依据主要看是否造成肢解、误解和岐义。停顿是朗读的需要,反映出语言中词句的组合关系、语法的组织关系、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及思想和心理变化的进程等因素,体现了朗读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与语音、语感、语流、语调等都有关系,是  相似文献   

3.
所谓停顿,就是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学习文言文,要求“能顺畅地朗读”,做到节奏合理,停顿正确。但不少同学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认为朗读停顿无规律可循。实则不然,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的。这里结合课文介绍判断停顿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文言文,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相当的比重,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积累字、词、句、章等技巧的角度,都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朗读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具有很强的作用。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急功近利现象严重,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形之路,出现令人担忧的情况: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二是不能有感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加强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抓住语言特色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自学方法。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朗读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  相似文献   

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而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读来更能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从学生实际来看,初中生初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所以,笔者认为,要教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很强的课程,语感是入对语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是语言训练熬能生巧的表现。针对在测试中学生经常出现“卡壳”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是要强化语音训练,二是要重视朗读,三是要结合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9.
朗读与语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朗读通过增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情感来促进语感的生成。同时, 语感通过强化语音,加深理解、散发情感、强化技巧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四、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结合原则言语学习需要语感,语感又离不开智力活动。语文教学在强调语感体验的同时,必须重视语感体验与智力开发的有机结合。确定这一原则,主要是因为语感与智力活动具有客观同步性。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诗的教学形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大纲后面还附有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可见朗读在儿童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应成为儿童诗教学首选的形式.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能使学生逐渐对古诗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达到全面感知.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朗读是难以掌握的.老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诗歌朗读不应只停留在"听取‘娃'声一片"上,而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整体感知,触发语感 (1)反复诵读。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诵读不能一次完成,而要多次反复,诵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譬如,学习《祭妹文》,通过诵读,  相似文献   

13.
三、语音停顿和语法结构 朗读需要有语法结构分析的基础。语法分析,一般要求理清语法结构层次,指明结构关系。朗读所说的语法分析基础,则要考虑停顿,通过停顿来把握语音结构层次,准确表达语义。停顿不同,语义也就不同。朗读,多数情况下是朗读者在表现他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同时也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把可视性的文字和可闻性的语音有机结合,以沟通作音和听众心灵的联系,实现作品的价值功能。因此,朗读中“语法分析如果只讲句法的、语义的静态分析,那还不完善;只有同步地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古诗的教学形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大纲后面还附有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可见朗读在儿童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应成为儿童诗教学首选的形式.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能使学生逐渐对古诗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达到全面感知.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朗读是难以掌握的.老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诗歌朗读不应只停留在“听取‘娃‘声一片“上,而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车玲玲 《考试周刊》2009,(42):147-147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清晨朗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晨,通过朗读更好地练习语音语调,培养语感,积累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正确朗读文言文,首先须处理好停顿。关于文言文的停顿,目前语文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有持音节说的,有持意义说的。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一问题,先须还文言文的本来面目。古人作文,是没有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7.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笔者尝试用趣读来激活文言文课堂。因为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尤其是文言文,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而趣读,从非智力因素人手,激发学生的情趣,使朗读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读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文言文不重视朗读决无真正的效果。本文从范读、通读、品读和诵读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文言文教学的朗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笔者尝试用趣读来激活文言文课堂。因为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尤其是文言文,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而趣读,从非智力因素人手,激发学生的情趣,使朗读更有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面镜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呼吁朗读,提倡感悟.它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它还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