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笔者在实践和借鉴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公共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基本模式,分析了制约此项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并对网络环境下进一步开展为领导决策服务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参与性社会”.它建立在鼓励和尊重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逐步演进为“参与性社会”.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相关部门开始认真听取公众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一改过去“谋”与“断”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为“谋”与“断”的适当反复.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有关部门开始尝试放“决策气球”来试探舆论。  相似文献   

4.
环境新闻与地方利益协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广惠 《今传媒》2008,4(1):28-30
当今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趋势仍然存在,使得国家发展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而负有宣传、引导和教育责任的大众传媒,担当着对全社会进行环境意识培育、促进政府改进环保工作的重任.多年来大众传媒一直开展环保传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与今天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相比,环境新闻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还很微弱.值得关注的是,地方传媒的环保传播经常由地方政府把关,也就是说,环保传播处于政府议程安排之中.这就给传媒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难题:过分依赖于地方议程,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使得环境新闻报道难以全面和客观,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发挥.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民主决策随着信息传播的发展日益深化,各级政府机构要解决的决策问题也日益增多且复杂化,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科学全面的决策信息要被政府相关机构及时了解,这样才能使正确有效的决策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在决策咨询服务中,图书馆的作用因其自身的优势而日益凸显。本文阐述了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一直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人们在谈及媒体的监督功能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揭露性的负面报道,其实对现代传媒而言,对即将出台的政策,尤其是公共政策进行提前介入,充分发挥媒体的特色和优势,让公众的意愿充分地体现在决策的过程之中,增加公共政策决策的透明性、公开性,应该说已经成为媒体实施有效监督的一种新方式。媒体对拟出台的公共政策提前  相似文献   

7.
朱锡君 《大观周刊》2011,(28):47-47,6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爹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升温,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着政府决策不同方面的内容。本文力求确保各利益主体有着健康完善的利益表达渠道,加强利益约束,做好各群体间的利益协调,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益主体多元化对政府决策的消极影响.加快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首先.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其次,媒体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作为,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作用,媒体有责任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新近发生的,尤其是与公众休戚相关事件的最新信息,主动对危机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9.
方建移 《新闻实践》2014,(12):46-48
任何政策或者项目实施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围绕PX项目、垃圾处理、城市管理等议题进行公共决策时所呈现的"沉默立项开始,聚众反对叫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要走出这一怪圈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沟通,寻求公众的支持,积极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机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围绕重大项目决策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但影响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政策的顺利推进,而且由此引发的社会对立情绪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埋下了再次发生冲突的隐患。因此,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资源共享中,政府与中介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文章将博弈论引入到分析两者关系的研究 中,探索资源共享主体间的关系和行为规律。首先应用利益相关方和博弈理论对政府与中介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然 后构建政府与中介资源共享的博弈模型。最后在分析模型关键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共享行为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大创新方向的选择对于推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选择好方向,确定好重点领域.发达国家在长期科技活动实践中在重大创新方向的遴选决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分析国外实践的基础上,为我国创新方向确定提出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9):52-56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公共危机事件日渐频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新闻发布变革的背景,以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分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政府新闻发布需求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新媒体环境下扩大政府新闻发布的公众参与进行了策略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治理30年历程的突出成就,是为中国全面迈向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引领变革的参照性。本文遵循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演进历程和内在逻辑,以年代为划分标准,系统梳理跨越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和2020年代四个阶段的中国网络治理30年演进历程,挖掘和提炼关键事件和重要节点,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网络治理路径和模式。中国网络治理始终契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性,基于问题导向进行实践摸索,以超越传统全知全能型政府思维的“政府去中心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成事实上的“一体多元模式”,这也成为中国网络治理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和突破。中国网络治理的制度创新是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驱动创新的根本所在,更为新形势下全球网络治理提供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地方媒体生态报道与决策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观念。作为地方媒体,又处于生态环保重镇,《兰州晚报》多年来的报道实践,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媒体报道与政府决策形成互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与解决。  相似文献   

15.
2022年,联合国提出将在2024年9月公布最终的《全球数字契约》“,防止互联网分裂”是契约关注的重要内容,引发了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新探讨。本文以该话题为出发点,从技术与实践双重维度进行辨析,明确全球探讨中所提的互联网“分裂”所指及其叙事逻辑。其次,通过全球主流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定位“探讨互联网分裂”这一行为在互联网治理模式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互联网并未分裂,而是在治理层面上呈现出治理权力的“聚拢”趋势。通过对“多利益相关方治理模式的实际适用性问题”和“主权国家互联网治理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总结出聚拢概念及其体现的“本地治理、全球链接”这一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最终提出,在观念变革层面以网络地缘为路径对互联网治理层级再分类,在实践探索层面通过价值构建、文化引领、权威重塑三个方面,探索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未来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为未来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变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邹欣媛 《新闻世界》2010,(5):118-119
现今,危机应对的常态化成为各国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探讨政府在危机事件的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消退期的传播模式,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在危机事件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的提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风险在不断加大,地方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其中以环境群体性事件而引发的问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以及所呈现的危机新特征,地方政府从危机传播策略的选择上应该关注不同阶段的传播重点,并依据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矛盾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来决定相应的危机传播的策略方式,提出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不同阶段应对危机的有效传播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国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文件对于非正常撤离进行了认定,并提出对非正常撤离的外资要进行跨国追究与诉讼的相关工作。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少安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维护我国有关主体利益,并在下一步招商引资的时候要有所选择。(1月4日《中国经营报》)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20.
李云雯 《青年记者》2012,(17):10-11
政府网络传播是政府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的公共信息传播,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一种双向沟通的信息传播方式.①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政府传播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一元走向了多元,由宣传走向了传播,政府传播的目标也逐渐指向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建造、公共关系建构,社会危机处理与政府形象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