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总的目标或宗旨,代表着儒家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从事具体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主张.随着近代儒学地位一落千丈,"内圣外王"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代新儒家的出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希望.  相似文献   

2.
信仰与制度、规范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话题,"内圣外王"作为传统儒学的思维进路,其在解决如上问题的时候,是具备现实意义的.我们处在现代性观念描述的生存样态下,如何处理如上问题?通过对"内圣外王"模式处理问题方式的思考、区分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观念,进而引出人之为人的本身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作为一切形下制度建构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儒家思想的主导精神和基本格局。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内圣外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现代道德与民主政治进行建构的一种尝试,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范式。  相似文献   

5.
邓玉文 《文教资料》2008,(11):64-65
我国儒家文化将"内圣外王"作为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古希腊柏拉图把"哲学王"视为理想国的最高统治者.它们作为东西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比较二者在人性论、教育理念、对人格的要求方面的异同,以便更好地把握二者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6.
近代的中国文化界意识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转而弃之如敝履,欲全盘引进西方的天人二分思想。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异端"——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这是探寻如何更好地结合中西天人关系思想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其在天下失序的背景之下构建的关于理想城邦的政治蓝图,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智慧和哲学家具备的品质去治理城邦,从而引导城邦健康、有序发展。内圣外王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中国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哲学王与内圣外王思想两者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宏图,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新儒学未能充分地认识到“内圣”与“外王”在古代与现代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致于未能看清这一结构由古代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所在。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内圣”与“外王”的通透之处在社会的第三域,即公共领域。在我国,只有加强公共领域的建构,才能使得“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使得二者形成相互通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提出了道德“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观点。理解两种“对立”观点的关键在于辩证把握“知”的深义:“知易行难”的“知”是基础层次的认知,是通常具有的感知;“知难行易”的“知”不仅包含知道、认识,还蕴含“了解”。深层意义的“知”和“觉解”存在内在联系,它们都含有了解之意,即对发出的道德行为具有清楚的认知,属于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张东荪、冯友兰和熊十力对儒家精神实质的把握和体认。他们正是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内圣外王",并分别做了鞭辟入里的精彩解释和演绎,对后世儒学的研究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他们四人的代表著作和主要见解做一简要梳理和剖析,从而说明他们是如何经由一种实践哲学的方式和理路来探讨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  相似文献   

11.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12.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13.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人生境界说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人可能达到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对冯友兰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冯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可以大致概括为整体观照、方法论研究、本体论研究、艺术论研究、诗学研究和境界论研究六个方面。新理学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拓宽美学研究的新视域,而且对提升人的精神空间有一定启示,更对本土化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悍、简捷扼要,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以"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观规范了哲学的内涵,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以及"新理学的方法".冯友兰关于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划分,哲学史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阐发,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蔡仲德先生作为冯友兰的女婿,以其特有的优越条件在冯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编纂的第二版《三松堂全集》是目前收最多最全的冯友兰集;他编撰的《冯友兰年谱初编》对冯友兰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做了忠实的纪录;他最先提出了“冯友兰现象”,并对冯友兰恩想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化原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冯友兰现象”的深刻含义和历史意义;他继承了冯友兰思想的精髓和化使命感,并把它发扬光大,直至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生命。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禅宗人生哲学的精华,可是由于两种学说在根源和归旨等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其诸多区别。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立足于整个人类化,放眼全世界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宽广的眼界。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一、从事实出发,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逻辑分析的方法;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冯先生在长期艰苦的哲学探索中,攀上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峰,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