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海》一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受到美的熏陶。题美作者把无边的原始森林比作绿色的海洋,并以此为题,既恰当又精彩。因为读者目触课题,就自然联想到海之宽广、海之壮观、海之神奇、海之富有。用海作比,寓意深邃,蕴含了大兴安岭那不  相似文献   

2.
《林海》一文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佳作之一。作者在文中,把对祖国大兴安岭的满腔热爱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字酣畅流利,这与他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是分不开的。文中写到:“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两句都是用“海”来比喻林木多而密,广而深的。它不但描绘出了大兴安岭森林无边无垠的雄伟壮观,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刻印象和亲切感受,对“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作了鲜明形象的补充。前句的“海”指的是整个大兴安岭的林木,到处都是绿色,树木非常多,是全景的长镜…  相似文献   

3.
《林海》(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14课)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用词准确,修辞精当,其中主要运用了比喻(缩喻、连喻、诘喻、倒喻)、排比、拟人、反问、抠字、谐解等六种修辞方法。下面试举数例: 1.“林海”——本文中先后三次提到这个词,其实它是一个简缩的比喻。作者运用“缩喻”把大兴安岭浩瀚无际的山林喻为“海”,笔墨经济而意蕴深厚,不仅缩小了人们对大兴安岭森林在感性认识上的距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全国的第一大林区,占了全国木材蓄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被誉为祖国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有大面积的落叶松、白桦树和樟子松林,苍茫林海,连峰续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红松、落叶松居多,素有“红松故乡”之称。我国是世界上四个出产红松的国家之一。红松是林海中的“珍珠”,它的经济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让阅读既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更变成一种“创造性鉴赏”,通过鉴赏将文本转换成具有学生个体个性色彩的文本,最终达到阅读的三层次:我看了——观看的层次;我想了——思考的层次;我懂了——理解、共鸣、评价的层次。教学过程一、扩展课题释“林海”1.调动生活积累,由“海”扩词激趣:大海、花海、人海、火海、心海、林海……2.读文释题——“林海”。大兴安岭是树木的海洋。大兴安岭是落叶松的海洋。大兴安岭的树木连成一片,成了树木的海洋,绿色的宝库。……二、依果溯因解“林海”1.速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大兴安岭为“…  相似文献   

6.
《林海》这篇课文,先总说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接着,在分述部分,作者对大兴安岭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生动描写,以及由表及里的丰富联想,一层深于一层地“证实”了兴安岭的确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描写部分分三层:岭的温柔;林海的壮观;野花的多彩。联想部分分二层:由眼前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在教《林海》(第十册)一文时,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来写的,后面又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如果文章的标题用“兴安岭”不是更好吗? 《林海》这篇课文确实是围绕着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但以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来写的。“林海”一词有“象海一样辽阔的原始森林”的意思,这中间既有“美  相似文献   

8.
抓课题。我首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作者把什么地方比作林海?为什么把它比作林海?”学生思考后明白:把大兴安岭的森林比作林海,说明其景色十分美丽、壮观。然后,学生阅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林海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抓对比。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作者心目中的秦岭又是什么样子?我引导学生用表格把两者的主要特点填写出来。学生归纳如下:抓句段。我指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精妙之处,如“青松作衫,白排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等句子非常准确、形象。我要求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并说一说它们的妙处所在。抓思路。…  相似文献   

9.
用《林海》做课文题目好吗?河南省夏邑县教研室杨继新《林海》(五年制·十册)这篇阅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挚爱大兴安岭森林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0.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文章。文中对大兴安岭的描写采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写景时学习运用。一是运用比喻写景。作者把连绵起伏的群峰比做林海的波浪,把俏丽的白桦比做林海的浪花,把青松比做“岭”的裙,把野花比做“岭”的绣花鞋。——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林海》(“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游记《内蒙风光》。这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准确生动、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由景物展开联想,揭示了大兴安岭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抒发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一、感知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 ,就是将学生从“接受——记忆——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到“探索——内化——创造”的良性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创新氛围 ,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以第 1 1册教材中《林海》一课为例 ,谈一些粗浅认识。一、鼓励学生“先知”《林海》一课 ,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 ,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预习 ,不仅理解了“目之所及”“泛着”“悦耳”“空洞”等词语的意思 ,还了解到桦树的种类。课上大家能够整体把握教材 ,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对景物的特点有一定理解…  相似文献   

13.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撰写的。作者以“亲切与舒服”统帅全文,叙述林海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当根据文章的内容,抓住“亲切与舒服”的特点进行导读,使学生在林海的画卷中感到充溢于字里行间的对祖国林区之爱,进而感情升华:大兴安岭景美,物美,人美,社会主义祖国美。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我在南通县石港小学,作为如皋市选派的一名代表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上了《林海》一节课。这堂课是我最满意的课。《林海》是一篇抒情散文,老舍先生用饱蘸欣喜、赞美之情的笔墨,深情地描绘了大兴安岭奇丽诱人的风光,热情地讴歌了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根据课文前三层写景部分情深意浓、描写细致的特点,我采用抓一“线”、  相似文献   

15.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6.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引入:本册学的《养花》、《风》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学老舍的一篇文章——《林海》(板书课题)。2,提问:①我国的什么地方是林海?②人们看了林海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3.初知课文内容: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二、紧扣内容明思路1.课文中几次谈到“亲切舒服”?(学生找出带这个词的三个句子,着上符号,再齐读。)  相似文献   

17.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林海》。作者为了突出大兴安岭山势的“温柔”,用了“云横秦岭”来作比较。对“云横秦岭”作者是用了引号的,但课文没有注释引文的出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第十册14课《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通过对大兴安岭“岭”、“林”、“草”的生动描绘与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而文中的“亲切、舒服”则内涵着这种真实强烈的思想感情。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语,使学生由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亲切、舒服”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文章的首段是总写,作者由来到大兴安岭所见的现实,便对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初步流露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接下去分三层对大兴安岭有代表性的景物(岭、林、草)进行了形象逼真的描绘,这部分虽无“亲切、舒服”的字样,却蕴含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极其“亲切、舒服”之感,更加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迷人景色的  相似文献   

19.
《林海》(第十一册)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大兴安岭的“岭”。这一段的教学可分如下几步进行: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岭的特点 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美丽的秦岭     
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