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什么是教育新闻?我们该如何写教育新闻?”培训班上,有学员问道.《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告诉我们,写好教育新闻,要学会讲“三种话”.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三十一课《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这里用上“推”字,我以为不妥。大凡居室之门,户枢在门槛内,人在室内关门,双手把门推向前,然后关上;人在室内开门,双手把门向怀内拉,然后拉向两侧。如果人在室外,要把门打开,则需用力“推”。贾岛写人夜归,也是“僧推月下门”。从文章的内容看,是“我”早晨起来出门看雪景,只能是“拉”开门出去看,而不能是“推”,如果“推”,门是不会开的,雪景也  相似文献   

3.
晨龙 《高中生》2009,(17):69-70
剧照:戏剧、电影、电视中某个场面或人物镜头的照片。电影《英雄儿女》电影《英雄儿女》剧照。英雄王成在牺牲前喊出了气壮山河的口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怀抱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了中朝人民的安宁与和平,英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穹窒”在自风中用了两次。一次用在《七月》,还有一次用在《东山》。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迈户”两句中,开头的“夸窒”连同后面“熏鼠”、“塞向”“IN户”是四个相同的结构。后三个“熏走老鼠”、“用砖堵塞北向的窗子”“用泥涂门板”都容易理解,也没有注错,但“弯窒”是难点。它虽然也是冬天防寒保暖的措施,但传统的注解不如人意。毛传以“尽”释“穹”以塞释“窒”“穹窒”被理解作“塞尽室中的孔隙”,是添字解释。这一注解为古今人们所称引,影响甚大,真是以讹传讹,所以有明辨的必要。和毛传不同,在《诗经今注》一…  相似文献   

5.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6.
石磊 《四川教育》2004,(6):33-34
《我们的小车》是“人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想办法利用重力让小车运动起来;二是探究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的最小拉力;三是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在第一个环节,我首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起来?”学生对这个“小儿科”的问题毫无兴趣,没精打采地说:“用手推”;“用风吹”;“把桌子抬起来,让它滑下去”……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接着话锋一转:“不过,今天这些方法都不能用,你们要借助老师给你们的材料(举起装材料的信封),另外想办法让小车在…  相似文献   

7.
伟人毛泽东也是一位诗坛巨匠,其诗词篇篇都是振聋发聩之作。主席笔下喜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首词中就用了三个“万”字(《沁园春·长沙》),“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似文献   

8.
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一位教师板书课题后用醒目的红粉笔在“错”字下面画了一道横线问:“这句话是方志敏同志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段,并板书了重点词语。接着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二道横线,问:“为什么说敌人想‘错’了呢?”随着教师的指点,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并回答问题。黑板上出现了描写敌人第一次搜身的两个动词和两组表示结果的关联诃语。最后教师又在“错”字下面画了第三道横浅,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边划边议描写敌人第二次搜身的动词和方志敏同志痛斥敌人的言语、神态,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琐忆》一文,有道练习题是“本文记叙了鲁迅的七次谈话,试仿照下表中对第一次谈话的概括,填写其余各项。”在批阅作业时发现有不少学生的答案是惊人的相似和惊人的“正确”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完全一样,一了解,果然好几个学生备有只供教师参考的《教师教学用书》。怎么办是“堵”还是“导”我以“导”的方法作了个尝试。我以这一练习题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因为《琐忆》所在的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于是我先结合课文讲解了“概括要点”的内涵、目的、方法、原则等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0.
审题六要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一旦审题有误,就会使作文跑题、偏题。因此,同学们要擦亮一双审题的“慧眼”。一、抓标记,辨文体。命题作文中,常有一些词语给人以提示,依据这些提示可以把握作文的文体和写作范围。如《青蛙脱险记》《第一次……》《我和老师》《一次合作的思考》,其中“记”表明是记叙文,而“第一次”表明是记事的文章,《我和老师》中的“和”表明一种关系,因而文章记叙的内容应突出“我”和“老师”两个方面,《一次合作的思考》中的“思考”提示了本文主要写由“一次合作”引发的感想,而不是“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上了《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研究土壤》一课后,对“做”科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土壤》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综合运用前几课的知识和方法,且实践性很强的课。“做”科学不仅要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脑想,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策略,是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现结合《研究土壤》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做中启动探究教《研究土壤》一课前,我要求学生三人一组动“手”到菜园里挖土壤,要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讲读教学中间切人法,就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接触中心,从中心入手,再分层展开.如:小语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沪定桥》一课,全文是写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的经过,表现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从理解“飞”、“夺”指什么,直奔课文的第二、三段:“飞”指跟敌人抢时间,“夺”指夺天险.理解了这个含义后,再分层展开.第一步:为什么要跟敌人抢时间?怎样抢时间?讲读第二至五自然段.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军看准了抢在前面是战胜敌人的关键;2.我军也点起火把跟敌人赛跑;3.我军冒雨摸黑前进,抢先赶  相似文献   

13.
领导艺术     
一次,有记者问艾森豪威尔将军,领导千军万马的诀窍是什么。这位五星上将从口袋里摸出一根旧绒线放在办公桌上,然后用手捏起线头,沿着桌面慢慢拉动。“你看,如果我拉它,这根线就会跟我走遍天涯海角。”接着,艾森豪威尔改用手指推线头,绒线立刻蜷成杂乱无章的一堆。“可如果我推它,则只能越推越乱,整根绒线哪儿也去不了。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摘自《环球时报》  相似文献   

14.
1932年6月,上海湖风局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第三时期》,著者署名适夷,共收《盐场》、《狱守老邦》、《第三时期》、《泥泞杂记》、《诗人祭》、《断片》等六篇。楼适夷曾为一位友人珍藏的《第三时期》题辞说:“湖风书局是在宣侠父烈士的支持中创办的,有力地支援了左联的工作。阳翰笙同志向我要稿,编成此集,内容都是我在东京所作。”这说明了《第三时期》的创作时间和成书原因。然而,读书中《诗人祭》篇末,又有“一九二七年作于北京”字样,细品该篇创作手法和文字风格,也与《盐场》篇迥然有别。查楼适夷第一次去东京是在1929年秋初至1931年春末,并且他在1949年赴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以前,也  相似文献   

15.
探“能”     
对《孙子·谋攻》中“敌则能战之”一句,自曹操以来,就解说不一,诸家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近人郭化若将此句译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中南五省(区)编写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则译为“与敌人兵力相等设法战胜他们”。  相似文献   

16.
楼翀 《小学语文》2011,(7):120-122
一,教材分析 《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有趣的汉字》活动建议第一条是“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同时安排了阅读材料《字谜七则》。这是继一二学段“语文园地”中“趣味语文”的安排后,第一次集中呈现字谜活动素材,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延续和渐进。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六则 ,节选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公治长》、《述而》。如果按章咬文嚼字 ,照句释义 ,第一则是总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 ,第四、五、六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第二、三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然而 ,六则“论语”概括性很强 ,言近而旨远 ,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 ,包容了部分儒家学派的伦理观念和人生的品德修养 ,每则“论语”无不蕴含着、渗透着人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内容。第一则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重点在理解学习时间上的“时”与学习的“习”。照字面解释“时习” ,就是时时要读书。而读书就是…  相似文献   

18.
陈冬仁 《江西教育》2011,(12):46-46
<正>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什么是教育新闻?我们该如何采写教育新闻?"培训班上,有学员问道。《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告诉我们,写好教育新闻,要学会讲"三种话"。一是要善于"讲新话",包括通过借鉴吸收说的"洋话";二是要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学设计》2010,(3):F0002-F0002
在《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我”在天安门广场上漫步时听到的;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看书时的自言自语;第三次是郝副营长与“我”交谈时说的。  相似文献   

20.
鼓、金、旗是古代战争的指挥用具,前人把这三件东西称为“三官”。《周礼》上说:“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这说明古代已将鼓、金、旗和军事活动联系起来了。“鼓”在古代军事活动中有三种作用,一是报时,二是警众,三是鼓舞士气。古代部队驻扎时和行军时要击鼓。《文献通考》上说:“军城及野营行军之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这就把击鼓的第一个作用说得一清二楚。部队在行军中遇到敌人,先头部队就要击鼓,以示后续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这是击鼓的第二个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写道:“一鼓作气”。是说第一次击鼓进攻时士气振奋,群情高昂。本文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