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音乐的耳朵指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在视、听、动、想等紧密结合的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是人的智能、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学习音乐离不开耳朵,特别是离不开对耳朵的训练。只有耳朵的感知,没有头脑的相应反应,人的耳朵就不能称之为懂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他一语道出了培养学生音乐耳朵的重要性。许多音乐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当中,缺少音乐耳朵的“失聪者”太多了!这些“失聪”的孩子给教师授课增添了许多困难,有的甚至是“…  相似文献   

2.
狮子坐在宝座上,它对于臣民的恭维已经听厌了。"真讨厌!它们每天对我说一大堆恭维的话,我的耳朵听得都快要生老茧了!它们真愚蠢,以为我是一个喜欢受人恭维的狮王!"这时候,一只打扮得很华丽的狗走到宝座前面。它一边摇尾巴,一边战战兢兢地献上它的颂词:"统治万兽的王啊!没有您,我们如何能安居乐业啊!我们全体兽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  相似文献   

4.
从勋伯格完成第一首无调性音乐作品开始,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音乐语言、创作手法应运而生,无调性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的标志性音乐语言。同19世纪相比,20世纪音乐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各种创新的思想和技法。艺术作品同其观众的关系应是美学、心理学、社会诸条件的总和,20世纪许多音乐创作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其日益深奥的音乐语言使观众不断减少,因此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关注与思考,掀起了一股强大的音乐修正与回复浪潮。  相似文献   

5.
钱鹏 《新课程研究》2010,(1):132-133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这孩子,实在没有音乐细胞。”确实,人与人之间对音乐、艺术的感悟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马克思也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笔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也感到孩子们中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非音乐的耳朵”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呢?笔者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着“音乐的耳朵”,只是有些人的“音乐耳朵”特别灵敏,有些人的“音乐耳朵”还在沉睡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过程中,要搞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产生能力。像马克思所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使他成为能够接受这些作品的主体,把“没有乐感的耳朵”训练成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一样,这就能使这些作品成为他的“对象”,并转化为他的财富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周末放学 周末要去学 钢琴和书法。 你怎么 不高兴护 戴豪翼舅一一 做个野生动物学家.你不喜欢去吗? 我不想学那些东西沂介一_价 霭 叔叔阿姨你们能不能不让 奇奇去学书法和钢琴2他并 不喜欢学啊!每个人只有一 个少年时代.我们有自己喜 欢做的事我们同大人一样 也想拥有选择的自由,奇奇 我们没有听 他说起过! 你们还太小,不懂得这是为了性 他好.奇奇必须接受多方面的卜 熏陶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 的孩子。; 这个全面发展的界限是你们 的梦想是做个野生动物学家 给奇奇定的 你们小时候 气_黔 有参加这么多的学习班 在不也很优秀吗, 髦 ﹄、…  相似文献   

8.
刘传富 《快乐阅读》2013,(21):36-37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使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一、要考虑不同学生在音乐感受能力上的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因人而异我们知道,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一般来讲,文化素质高低和音乐知识的多少与音乐  相似文献   

9.
我不知道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从识字开始到27岁,除了滨过几本小说(武侠小说占多数)外,基本上没有读过其他书籍,而且在读书期间,同样没有好好学习。我想,这样的人可能没有吧!如果有,假设有一天他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精神发育”,那他将如何计划自已的“阅读旅程”呢?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的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可以说,音乐是为了人的听觉而存在的。那么,是不是具有听觉的耳朵都能欣赏音乐呢?也就是说,音乐欣赏究竟是被动地接受呢还是主动地参与?一般人或许认为,欣赏音乐也就是听音乐,而“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感知某一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1.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者之一,著名作曲家陈钢在《文汇报》上写了一篇颇有新意的短文,名曰“三只耳朵听音乐”。他认为,“特别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当今社会的现代人,必须有‘全息’的听觉结构网,才能接受美妙音响世界的浩繁信息。因此,我们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听古典音乐,一只听流行音乐,还有一只听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美的眼睛”,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里所谓“非音乐的耳朵”,就是指缺乏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艺术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以来,音乐进入了一个反叛时期,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的出现,标志着现代音乐无调性风格的确立,接着还出现了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等.音乐界对现代音乐的态度褒贬不一,这便涉及到审美接受的问题,美的观念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马天龙 《甘肃教育》2010,(15):39-39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音乐的美感不能被学生所感受,那么,音乐教学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任务,教师就不能不重视学生音乐欣赏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艺术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以来,音乐进入了一个反叛时期,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的出现,标志着现代音乐无调性风格的确立,接着还出现了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等。音乐界对现代音乐的态度褒贬不一,这便涉及到审美接受的问题,美的观念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安东宁·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史上,他作为捷克民族乐派代表人之一,将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感情巧妙地与古典主义融为一体。席曼诺夫斯基·卡罗尔,波兰作曲家,他是20世纪波兰民族乐派代表人之一,将波兰民族民间音乐与无调性、多调性、微音程、精致的节奏以及朗诵性乐句完美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其在音乐探索之路上的个性解放特征。本文选择十九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两部斯拉夫舞曲与二十世纪波兰民族乐派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的《浪漫圆舞曲》进行整体调性布局特征研究与比较,旨在揭示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在调性布局思维上的各自特征,力图阐明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在和声调性布局方面的多样化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使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让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色彩与音乐     
戴瑞吉 《儿童音乐》2008,(12):68-68
色彩是美术中的术语,在音乐中我们也经常用色彩来解析声音、调性及作品的情绪对比。最早从音乐理论上阐述音乐的色彩问题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他在《配器法》一书中指出:"要给旋律、和声、节奏配上各种颜色,使它们色彩化。"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斯克里亚宾也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调性的色彩变化进行了创作试验,斯克里亚宾运用了多调性和无调性的创作手法,探讨了融音乐美术、文学和"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统称之为"色彩音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而且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