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2.
子晨 《中文自修》2010,(6):64-64
在我国汉字的造字方法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会意”。利用已有的字,把它们不同的意义组合起来,一个新的字就产生了。比如“启发”的“启”,在甲骨文中,它的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扇门,把两个字的意义组合起来,就是用手把门打开,这就是“启”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解释《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词的做法.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弄清字义,在“负荆请罪”这个词语中,“负”与“荆”两个字是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负”是个多义字,这里应解释为“背着”“荆”是一种落叶灌木,是古时用来打人的一种刑具,应解释为“荆条”.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字,就为理解整个词语打下了基础.二、读课文,以句解词.待学生弄懂了词语中的关键字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找出能具体说明“负荆请罪”的一句话,划上“~~~”.学生较快地找准了这句话:“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相似文献   

4.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5.
一、不能要求学生背词语解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一字不落的背词义解释。当学生把“花衣裳”的“花”解释为“衣服的颜色有很多种”时,老师认为是错误的,必须写成字典里的解释“颜色杂”。这背离了教材及“大纲”的精神。语文教材不要求背词的解释,“大纲”对词语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词语教学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因为词语的解释 ,特别是多义词的理解更是疏通句子意思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通常使用的“定义法”、“同义互训法”、“反切法”、“分析词素法”等方法 ,固然不错 ,但有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因而搞错 ,词义运用时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那么 ,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 ?我认为可以根据小学生阅历浅、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去入手。如果我们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加以比较 ,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就比较牢 ,理解就比较深刻。如解释“但闻人语响”(小语九册《鹿柴》)中的“闻”字 ,就可…  相似文献   

7.
拜读贵刊1996年第一期《把握词语教学的时机》一文,在词语教学方面,笔者获益匪浅。然而,文中有这样一句活:“学习语文就是要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母语,能正确读出母语是学习时最起码的要求。这一点在教学大纲中已作出明确的要求。”此话中“母语”一词令人费解。翻出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重新阅读,并未发现其中有“母语”二字。打开《现代汉语小词典》,得知“母语”一词意思有二:①一个人最初  相似文献   

8.
释词是小语教学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一遇到生词,就让学生查阅字词典,生硬地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效果自然不佳。对不同类型和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词语要采用不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才能对词语理解得更加透彻。现结合自己教学谈一点体会。一、实物演示、启发理解《草原》一文中,“草原上行车很洒脱”一句中的“洒脱”一词,词典上这样解释:“举止自然,不拘束。”若直接这样解释给学生。学生对“举止”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解释词语一定要精确简明,通俗易懂。我认为词语解释有三忌。一、忌以词解词。用同义词解词,这是常见病。例如把“沉思”解释为“深思”,这是用同义词解词,词义解释得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启发”是一个复合词,“启”与“启”同源。“启”,从“户”,从“文”,意为用手打开窗户。“啓”指称教学,用言语打开心灵的窗户,联想起了作用。“发”,射箭,取“发”的引申义,从学的角度进行。“启发”兼顾了教和学的两方面,教者启,学者发。把“启”和“发”两个语素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词,指称了教学的行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特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制不复也。”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不无裨益。一、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性。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以《诗》…  相似文献   

11.
词语解释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词语应该怎样解释,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的。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意思,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们认为,词语解释应该扣字解释。  相似文献   

12.
刘长军 《作文》2023,(40):21-22
<正>“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综合实践单元,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词语的积累与应用是最为关键的核心任务。现笔者将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探讨应如何开展语言学习与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启发”是一个复合词,“启”与“同源”。“启”,从“户”。从“文”,意为用手打开窗户。“兽”指称教学,用言语打开心灵的窗户,联想起了作用。“发”,射箭,取“发”的引申义,从学的角度进行。“启发”兼顾了教和学的两方面,教者启,学者发。把“启”和“发”两个语素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词,指称了教学的行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特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制不复也。”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绘形。有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勾勒物体形状,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如教“帐篷”时,我画了一幅示形图,然后指名来解释词语,学生解释得很好。   绘色。用彩色粉笔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景物,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教“苍”字,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青松,然后问苍松的“苍”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出“青色”的意思。   绘景。联系上下文意思设计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教《咏柳》一诗,我设计了一幅简笔画…  相似文献   

15.
阿狗来信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大的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讲。同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文言文白话翻译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对含“丢”字词语的解释,错误不少,正错在不识“丢”字真面目。错释的词语集中在方言词语和元曲词语两方面。致错的原因主要是只从句意宽泛地推想词义,不探求理据来验证。这说明《汉语大词典》亟待修订,也凸现出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种。一般来讲,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固定的。如“坚强”是褒义词.“阴谋”是贬义词,“太阳”是中性词。但语文教学有句老话,叫做“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说,教学字词句有关知识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教学词语的感情色彩知识,也应该这样:例如:“聪明”一般来讲是个褒义词,可放在初语一册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里,却是褒义贬用,恨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心情。“卖弄”一词一般来讲是贬义词,可放在初语一册朱自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几个词语的解释值得进一步探讨。一、落英缤纷这个“落”字,一般被解释为零落的落。其实,按照上下文意,应解作“始”字。“落英缤纷”,就是“始英缤纷”,也就是刚刚开放的桃花,非常繁茂。这一句说的是小溪两岸桃花树上的景象,上一句“芳草鲜美”则是写的小溪两岸地上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解释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本文从释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目的在于给改进词语教学提供一些反面教材,引出一些有益的教训。因为初步归纳了八个应当注意避免的问题,所以称为“解释词语‘八忌’”。一忌牵强附会有些词语本身富有政治思想性。在解释这些词语时,要把它们的政治思想内容准确地揭示出来。但是,这些政治思想内容必须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绝对不许外加上去。那种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例如:“狼心狗肺”一词,本来是“形容坏人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有一位教师却作了  相似文献   

20.
谈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怎样解释词语呢?要准确解释词语,既要掌握解释的原则,又要掌握解释的方法.解释词语的原则(1)要观点正确在解释有关意识形态的词语时,应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去解释它.例如“苏维埃”一词,有人解释为“俄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是现在苏联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解释,就不够准确.这个词比较恰切的解释,应该是“原为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苏联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把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维埃”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流所标榜的“苏维埃”区别开来.“伎俩”一词,有人解释为“随机应变的才能”.这样解释也犯了褒贬倒置的毛病.按照这个解释,阶级敌人进行破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