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导航:这套丛书使青少年读者不由自主地喜欢科学,在快乐中学习,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认为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卡佛短篇小说中读者经常会体会到"威胁感"(menace)。"威胁感"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小说中人物的境况,遭遇与命运昭然若揭,但是又未能定义,很多时候读者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一种表象即将被揭穿或逆转,人物关系受到威胁,或者这种关系中暗藏着一种暴力;第二,未能定位的时间,环境,情节,话语使读者缺乏安全感。制造这种威胁感的技巧主要有:(1)场景上的"静"与话语上的"动"的对比;(2)小说时间,环境,情节,话语的模糊,省略和空缺;(3)小说中对话的多义性等。  相似文献   

3.
悲剧悻论的产生,来源于诠释悲剧何以能够使人在诞生审美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又感受到由它所引发的痛苦和悲哀这一问题的困难。在哲学上,使人费解的是有关悲剧艺术的评价总是包含着如此矛盾的提法:就悲剧作品本身而言,它们都具有使人产生悲感的性质,这些悲感诸如激动、恐惧、怜悯和悲哀,乃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设法要避免的。而与此同时,悲剧的读者和观众为了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却又会心甘情愿地去寻找体验各种痛感的机会。一种戏剧怎么会同时在一个读者或观众的内心里产生出愉悦和痛苦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片简洁生动的文章。 文章中,作者不用华丽的语言装饰画面,也不过多泼墨于背景烘托、气氛渲染。一问一答,一举一动均真实贴切,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读者真实快速并真切地嗅到主旨的芳香。  相似文献   

5.
张辛欣和桑晔的“新”电影与实体,使人对作品产生一种新奇的感对受。因为读者无意中偷听到别人的录音。正当一次采访接近尾声,也是在全书的半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得知他要在读者面前亮相,大吃一惊。他并不知道他是被“采访”。他要求张与桑别把他说的话写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突现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  相似文献   

7.
从崇高理论管窥哥特小说的恐怖与诡异的美学特征,哥特式小说中的惊悚、黑暗的审美体验又可以很快地转化一种审美的快感,使读者在产生恐惧时也产生了崇高感。  相似文献   

8.
崔淑琴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23-24,26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作品中,通过陌生化的语言,使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问题,审视自身及所处的环境,它既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情趣。而那种打破常规、反叛传统,利用熟悉事物的陌生关联也消弭了读者在阅读时的麻木不仁与隔膜感。张爱玲的成功秘诀毫无疑问正是语言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9.
空白是中国画显明特色之一 ,是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营造了一种幽远、含蓄的意境 ;书 (诗 )印有效结合 ,既增强了形式感 ,又使作品的感情进一步明朗深化 ;又由于空白的存在 ,丰富了笔墨的层次 ,增强了节奏 ,丰富了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类理性中最高贵的素质就是永不止息的开发性,在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非理性现象正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验证。对原始冲动感的盲目沉溺,是对人类精神价值和理性能力的贬损。本文列举大量成功的作品证明,只有高尚的哲理品位,才能使文学艺术从整体性到开发性,又以开发性牵引出朦胧性、神秘性、思辨性,使读者与作者一起进入一种启发式的思考中,与艺术意会、神交,从而使文学艺术获得对读者、观众的吸引力、裹挟力。  相似文献   

11.
通感(Synaesthesia)源于希腊语,五感皆能通的通感是一种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修辞格,是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加感染力,引起读者更多、更丰富的联想,从而深化诗文的意境,达到以声类形、以形状声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对通感的定义、运用及中西方在该词格方面的共性与差异的分析.以求读者对英汉通感修辞格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是读者意识最强的文学样式。儿童文学的读者研究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儿童文学的读者群是一种双重结构,由儿童读者、成人读者构成。儿童读者有两个基本特征:他们是儿童文学的主体读者;具有年龄阶段性。成人读者包含两种类型:主动的读者和被动的读者。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一方面使儿童文学变得更加难以创作,一方面又可以使这一创作获得活力和张力。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相似文献   

14.
导仿点拨写景离不开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态、颜色、气味等摹写出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怎样才能把景物写活呢?下面介绍了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不可无情,但也不可满纸泪言欣语。曲折含蓄、旨隐意藏方能使文章余味无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藏情艺术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一、藏情于叙。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  相似文献   

16.
一、纪实性的艺术杰作 社会纪实文学近年来发展势头旺盛,引人注目,但有相当数量作品追求短期效应,令人担忧。这些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力度,给读者一种陌生感和失望感。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中,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首次出现。为使小学数学教师理解量感,以及在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我们对这个话题进行对话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一、如何理解量感?访谈者:量感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表现提出来,相比其他表现,量感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能不够熟悉,两位老师参与了新课标的修订,能不能和一线教师谈谈你们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8.
李渔积极发挥他经商的才能,刻意迎合读者的消费心理,有意识地在小说形式、内容上刻意经营,以精美的形式引逗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多维的内容迎合读者的阅读体验。他的作品,不仅使文士的情怀得到了极大满足,给女性营造了适度的空间,还使部分读者的家长情结得以抚慰。使贰臣的罪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章国华 《语文知识》2003,(10):45-46
描写既可以用在记叙文中,也可以用在说明文中,这两种文体中的描写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不同。首先是写作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往往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记叙得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人有所感”。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作了详尽的  相似文献   

20.
写作中侧面描写人物作为正面描写的一种必要补充,既可以打破单一的正面描写造成的单调感而使读者易于接受,又可以为读者的阅读欣赏留下更大的想像空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增强读者再创造的积极心理,根据自身的审美取向,去“再创造”出一个自己较满意的人物形象,从而取得正面描写难以取得的某些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