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鹰 《山东教育》2005,(10):32-32
一、进入文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历经一次次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这篇文章太感人了,这对父子真了不起!”我借机道:“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对这对父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他们真了不起。如果,我们是这次地震的幸存者,是当时这一幕的目击人.我们的感受会怎么样呢?”然后,我便假设一个情境:  相似文献   

2.
老师:“请把你的同桌叫醒!” 学生:“是你把他并睡的,你自己来叫醒他吧!” 历史老师:“请你回答,从前我们这座城市里有没有出生过大人物?” 学生:“没有;只出生过很多婴儿!” 老师:“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 学生:“是呀,每句都是。” 老师:“啊,尊敬的朱自清先生,见到您真高兴,原来您还活着!” 学生甲:“王小强他骂我,说我像一头犀牛。我能不能报告老师?” 学生乙:“当然能,他是什么时候骂的呀?” 学生甲:“上个学期。” 学生乙:“那你早该报告老师了。” 学生甲:“可是我昨天才第一次看见犀牛呀。” 地理老师:“同学们。如果遇到了地震,你…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教材编排讲求“文道结合”,以正面的形象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教育。因此,在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正面的形象,目的是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学生道德认识中注入良好的道德内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我从多次听课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课文主人公的对立面,让学生与人物进行“反比”,我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降低了教育效果。犤案例一犦四年级课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了孩子在地震时的表现,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感知地震的危险场面。让学生模拟情境想象说话:如果是你,当时会怎样?…  相似文献   

4.
如果     
[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我学会弹钢琴就好了”“当初如果是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等等。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录一:教师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问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3节中描写雪松的语句进行教学。师: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读书)生:老师,我觉得雪松很聪明,它不断地弯,再反弹。师: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再读)生:雪松不断地反弹,反复地……师:你觉得雪松有什么特点?生:不怕困难。生:雪松很有力量。师:你们再读读,不要放过每一个词。大雪压雪松,它会怎么想呢?相信你们还会有别的发现?(学生又一次读书)生:老师,雪松太了不起了,它不断地反弹。它是想先退一…  相似文献   

7.
校园笑话     
了不起的人 主考人:“告诉我,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活着。你认为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学生:“是的,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极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无论如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活四百多岁的人。” 电话号码 “孩子们,”女教师说道:“这本书下面有一条注释,写着‘歌德(1749一1832)。’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同学举手答道:“我知道,这是他的电话号码!”起立校园笑话  相似文献   

8.
活学成语     
苏教版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了“熟记成语”,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如果仅让学生死记硬背,我们会发现学生虽然记得较牢,但写话或作文时能用的却不多。为了能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喜欢积累成语并能灵活运用,我在教学时进行了以下尝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以图片展示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以图片展示情境,能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引起学生思维与感官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如教学“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些成语时,出示百花图,引导学生说说图意: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随着学生对图的理解,相机引出所要识记的成语,…  相似文献   

9.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断师: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那么幽雅迷人。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大屏幕出示句子)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称作“活的画”?生:我想知道“那画家”究竟是谁?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说“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你们提的这几个问题很有价值。这样吧,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生:因为每当有风吹过池塘的时候,荷花就会随风摇摆,好像活的一样,所以把这一池荷…  相似文献   

11.
课前游戏。上课。师:美国的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你们熟悉吗?生:熟悉。师:他,你们也熟悉?真了不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你们都知道吧?师:(板书课题)课文读过了吗?能把文中的字音读准吗?生:很好。师:来试试吧,把这些词语读一下。(课件出示词语:兴奋、誊写、皱眉头、谨慎、歧途、出版、腼腆)“兴”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什么?通过预习课文,你还了解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一下你的预习情况,等会我们来交流,好吗?生浏览课文,回顾预习情况。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课文主要写巴迪妈妈和爸爸给他的诗的评价分别是“精…  相似文献   

12.
肖丽华 《湖南教育》2005,(22):23-24
一次晨读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连忙问道“:你们不喜欢读课文吗?”没料到一学生竟这样回答“:语文书中的课文开始读时觉得很有新鲜感,可是,我们早就会背课文了,你还总是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口都读干了,真没劲!”是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却不知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早已失去了初读时的兴趣。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一旦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再细细地品读课文。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上课,便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活动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有哪些章吗?你得过什么章?生:活动有礼貌章、安全章……我得过文明章、阅读章……师: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大家看,这是什么章?(出示课件:“信用章”图片)怎样才能得到“信用章”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讲信用》。(板书课题)2.看课题质疑,探究学习方法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什么是讲信用?生2:为什么要讲信用?生3:怎样做到讲信用?生4:讲信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生1:读课…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折射出斑斓的人性光辉。教学这篇课文,我突出一个“情”字,用一个大问题统领全课的教学:“课文哪一幕深深地打动了你?”围绕这个问题,我抓住两点组织:一是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二是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描写父亲的句段还原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相似文献   

15.
教学片段:师:(创设童话情境)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朝夕相处,每天都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于是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你给我滚一边去吧!”……师: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生:(齐答)不高兴。师:那你们会对厘米说些什么呢?生:你厘米有什么了不起,还有比你更大的长度单位呢!生:你1厘米是由我们10个毫米组成的,你神气什么?生:如果有比1厘米…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真——棒!”“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表现让我好喜欢喔。”“哎!”这些平常的课堂用语,请想象一下:如果配上娇滴滴的语气、夸张的表情、还有优美的舞蹈动作,你会想到是谁?女老师呗。错!这是一个男教师而且是一个平时说话洪亮身材威武高大的男老师在优质课比赛中的表现(而且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同学)!当时学生在窃笑,听课老师捂着肚皮笑,而我却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不知道这是那位老师的本色还是他的做作。总之这让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堂堂一个血性男子,偏偏要用像娘娘似的教态上课?这是什么心理?带着这个问题,我想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问…  相似文献   

17.
IAO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尹思珍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安排了“揭题———探究———拓展”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生:我想这篇课文可能与旅行有关。生:我想它是写一种树。师:他们说得对吗?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举手回答问题。)生:我对树的样子很感兴趣。(教师板书:样子)生:我对树生长的地方很感兴趣。(教师板书:环境)生:我想它的名字很特别,为什么叫它“旅行家树?”(…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高大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中大娘称呼踏平板三轮的叔叔,为什么有时称‘您’,有时称‘你’?”我一面表扬这位学生认真的读书态度,一面出示一组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课文“您”“你”称呼的变化共有几次?分别在课文上用笔做上记号。 2.大娘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您”,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你”?  相似文献   

19.
史旭芬 《广西教育》2011,(28):24-24
目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激励评价存在过度现象,动不动就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课文《狐假虎威》时,引导学生对狐狸进行评价的教学片段,就十分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生初读课文后)师:这一课的题目告诉我们,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称象。师:(指课题)“称”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呢?生:“你”字单人旁换上“禾”旁就是“称象”的“称”。生:写“禾”字旁时,第5笔“捺”要改成“点”。师:我们来书写“称”———(师生书写)师:小朋友知道怎么用秤称东西吗?师:(指一生)噢,你会称,你上来做给大家看。(生上讲台,先作用秤钩钩起所称之物状,次作提秤状,再作移动秤锤状,后作审视所称之物斤两状)师:(笑)你做得真像。你怎么会称秤的?生:我妈妈下岗后在菜场摆摊卖菜,星期天我也去帮忙。师:课文里说了几种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