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亚东 《新闻世界》2013,(10):114-116
经济新闻创新或有所突破,笔者以为需从新闻脉络与表达路径上突破。马鞍山日报今年上半年在经济新闻创新上做了有益探索。表现为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图”字上下功夫;在“评”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正>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回顾2022年,面对内外部的挑战与压力,中国经济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国上下努力以“拼”达“稳”。经济新闻报道对助力全国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在释疑解惑、提振经济信心和预期方面有导向功效。  相似文献   

3.
<正>能够感受到,各地干部群众都“憋着一股劲”,传递出强烈的“拼经济”信号。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并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会议决策部署提出要求。今年1月份,省级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各地分别提出各自的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营商环境”等成为地方经济工作部署的高频词,展现了新年的开局势头,释放了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4.
“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就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阐释了“七个坚持”的科学内涵。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四条规律性认识”“七个方面政策取向”“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动体现,又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孙东青 《新闻前哨》2022,(14):36-37
<正>“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许多地方区域经济转型与换道超车的重要驱动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是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成就。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阅读方法多元,信息互动频繁,内容生产更加高效。面对“四新”经济及其变化与要求,如何满足现代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阅读需求,提高纸媒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增强“四力”实践成为紧紧的依靠:深入基层,脚力勤快;提升眼力,深挖新闻背景和内涵;勤用脑力,用新眼光和全局眼光发现经济新闻的“重大”;勤练笔力,写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7.
时评的历史与规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似有“泛滥”之势。仅从栏目的名称看,《中国青年报》有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教育时评;就连它的思想理论版,也新设了“思想时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先后开设了“热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有“人民时评”;千龙网有“千龙时评”;《文汇报》创办了“文汇时评”;《长江日报》2001年末创办了“今日时评”,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协报》早有“今日时评”在前头,并已于2001年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一起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另外,新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还有“一周中国时评”。  相似文献   

8.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宣传要“顶天”、“立地”,树立起新的形象。“顶天”,是增强理性思维,正确理解、全面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战略决策及其产生的背景、意义,正确有效地把干部群众的精力引导到经济工作上来;“立地”,是增强实践意识,充分反映干部群众在经济工作中的实践和创造、愿望和要求,经济工作中的情况、问题和趋势,在全社会造成“专心致志抓经济,一心一意求发展”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改变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无力的状况,一直是搞经济报道的同志所苦苦探索的课题之一。孝感报今年推出的《经济·生活·人》专栏,可说是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它象经济宣传主旋律中的一支“轻音乐”,从一出台就觅得众多“知音”——读者喜欢它,报社内外新闻同行赞许它。这个专栏已初步显示出一些特色。“三巧”——走入生活天地宽与一般的经济报道相比,《经济·生活·人》专栏总体上给人以轻盈、灵秀、够劲的感觉,绝大部分作品题材小巧、角度灵巧、主题精巧。这“三巧”,让人看到经济报道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那就是:从单一的生产工作圈子走入了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从办公室的数据柜、材料箱走入了社会的各个角  相似文献   

11.
唐燕群 《新闻世界》2013,(10):122-123
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地方党报记者,尤其应该发挥身在基层的优势,敏锐地从群众生活中发现经济新闻线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学水准,学做一个勤观察、善研究、会判断经济现象的“行家里手”;学会用“说故事”等轻松的表现手法来传达经济信息,为广大受众带来既专业又“好看”的经济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后,欧洲开始在蒙昧中醒来,资本主义经济随即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创造奇迹。马克斯·韦伯曾经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分解为“物质势力”和“观念势力”,如果说卡尔·马克思强调的是“物质势力”(生产力水平)的决定作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R·H托尼强调的则是“观念势力”(经济伦理)的重要性。在《宗教和资本主义兴起》一书中,托尼以一种艺术化的写作风格分析了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迈进中的经济伦理的发展历程。中世纪的西欧深受天主教的思想统治,天主教道德观认为,经济动机是人的一种强有力的欲求,但不值…  相似文献   

13.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新闻因思想而存在!“立言”与“教化”的诉求深烙在新闻的灵魂中,就是新闻要有思想性。经济新闻的品质要核,在于它的“思想性”。“思想性”提升经济新闻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新闻是交通心灵的工具。”美国新闻学教授卡尔·比切的这句话,意蕴深长,延伸理解不难看出,“心灵”,不正是生产、汇聚思想的场所吗?这句话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思…  相似文献   

14.
版面风光     
今年元旦,人民日报改出八版,读后有些感想,便随手记了下来。经济新闻坐首席一位编辑风趣地说:“四害”横行时,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成了八仙桌上的老九——没有座位,还被扣上了“不突出政治”、“不抓阶级斗争”、“修正主义”等一顶顶大帽子;现在,给经济新闻落实了政策,你看,它高高地坐上了首席。在人民日报版面上,经济新闻占什么地位呢?我作了两个统计。一是今年一月份,头版  相似文献   

15.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不同特色,同样是对我们经济新闻的要求。但是,上述这些要求,如果要在版面上体现出来,又能抓准关键,落实到某一“聚焦点”上的话,我认为:社会化是晚报经济新闻的主要性格特征。强调晚报经济新闻的社会化,一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活,这话我们讲了好几年。但是,怎样做才算“搞活”了? 如何才能“搞活”? 这问题又似乎没得到满意的解答。多年来,我们往往把“活”仅限在形式的范畴内,诸如报道形式的变革、报道体裁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变化等等。因为把“活”限在形式范畴内,延伸下来的误会是:“活”的东西就深不了;甚至认为,“活”的东西就是那些“花里胡梢”没有份量的东西。这便把“活”与“深”对立起来,影响了人们对“活”和“深”的科学探讨和实践。其实,把“活”仅限在形式范畴内,本身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是不科学的。形式上的“活”,是“活”;但“活”,不光是形式问题,首先应是内容范畴内的问题。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是“死”东西,形式再“活”,其“活”也徒劳,不可能有可读性,因而也算不得“搞活”了。而内容有活力,形式又活泼,这才是“活”内容与“活”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才是“活”的科学含义,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把经济新闻“搞活”了。这样的“活”就同时可能“深”,“搞活”与“加深”在此也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至此,经济报道“数量不少、报道不活、质量不高、力作不多”的现状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活”怎样才能实现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综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拓宽报道领域;畅所欲言;物中见人;形式多姿。这应视为“活”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媒体的经济报道中呈现人文化趋势,其明显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体现为经济与人文并重;从报道视野上看,不但关注全面的经济,还关注全面的人;在报道角度上,都从对人的理解出发。要使经济报道做到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应当有一些新的思路:一是在报道主题上,要尽量将经济与人联系起来;二是在观察角度上,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三是在报道对象上,突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四是在观点表述上,着重“双面型劝服”。  相似文献   

18.
姜志辉 《传媒》2001,(7):57
“两会”特别策划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6月,被友人请到《中国老区建设》画报任“特邀编审”。 “老区”这个词,虽不是第一次听说,但陌生得很。鄙人是经济记者出身,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多年,大多数时间是与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和外经贸打交道;采访的地点,北从哈尔滨、大连,南到广州、厦门,无非也在沿海城市打转转。一不小心,到了“老区”,“老区”在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92年至今,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它最具实质意义的攻坚进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私有经济的合法地位;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私产入宪”的大张旗鼓,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首先是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15-19日,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传媒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设立了16个主题会议,分别涉及“传媒产业:全球化和多样性”、“电信、新技术与传媒经济”、“印刷媒体、广电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