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和IAT实验法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显维度上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具攻击性;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外显攻击性最高,初二年级显著下降,初三年级显著升高。内隐维度上无性别差异;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最高,初三年级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32,p=0.19)。②高低外显自尊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t=4.91,p=0.00),高低内隐自尊组自我和谐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5),内隐自尊与自我和谐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自我和谐(t=6.4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自我和谐。结论: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BUSS攻击性问卷,E—Prime启动实验以及词干补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互联网中暴力材料对不同攻击性特质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青少年对攻击性材料选择偏好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但这种内隐攻击性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特质攻击高的青少年受网络暴力刺激启动的内隐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和验证残疾人态度内隐联想测验方法的有效性,了解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现状,使用外显(SADP修订版)和内隐联合测验(IAT),测量99名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强度中等偏低;外显态度比较积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低相关;性别、专业、接触等因素对残疾人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影响作用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中文版的IAT可以有效地测量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大学生对残疾存在负面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涉及到外显和内隐两种基本方式,二者虽然具有本质区别,但都对外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倘若只重视两者的不同之处,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只会阻碍外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分析外显和内隐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探讨影响两者的主要因素,将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外显和内隐教学的各自优势,进而大大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婚恋关系、事业以及身体健康,内隐完美主义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内隐完美主义的研究是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广泛研究而逐渐被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领域。通过测验法和问卷调查,得出福建师范大学155人的有效数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内隐完美主义现象,且与外显完美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内隐外显协同学习机制。通过内隐外显协同机制的阅读测试来探究和证实它对研究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它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说明了内隐外显协同学习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和能力;证明了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内隐外显协同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安全感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O.44,p=O.66)。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6.08,p=O.00),高低内隐自尊组安全感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O.595,p〈0.01),内隐自尊与安全感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安全感(t=8.01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安全感。结论:安全感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完美主义量表(FMP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5,p=0.21)。②外显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负相关(r=-0.49,p0.05),与积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内隐自尊与消极、积极完美主义相关不显著。③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消极完美主义(t=6.00,p=0.00)和积极完美主义(t=2.235,p=0.027),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完美主义。结论:完美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_RSC)、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现状进行测查,探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结果显示:(1)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相关不显著,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利他得分与EPQ人格特质中的N量表、P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E量表、L量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典型情绪不稳定与典型情绪稳定外显利他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利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外显内隐理论是在非目标语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基本方式.它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以母语已经确立的学习者为对象,充分利用英语语法外显输入的学习方式,极力追求向内隐学习过度这一目标,并强调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努力构成非目标与环境下通过语法外显输入获得二语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二语习得中内隐与外显学习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不同学习模式。本文就内隐与外显学习在特征、神经生理、学习机制及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研究发现二者在认知系统等多方面存在相互联系,提出将内隐与外显学习有机地结合指导二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记者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多维面、多层次、多重性的系统的、立体的工程。对记者形象的塑造,是靠每一个记者的自身表现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要从外显行为、内隐素质两个方面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期得到社会对记者的良好评价。  相似文献   

14.
高艳  袁义  陈晓天  吴晓寒  孙萌  贺易 《教师》2014,(11):29-3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容纳他人量表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容纳他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54,p=0.012),女大学生容纳他人水平高于男大学生。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容纳他人存在显著差异(t=3.29,p=0.043),高低内隐自尊组容纳他人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呈显著正相关(r=0.275,p0.05),内隐自尊与容纳他人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容纳他人(t=3.08,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容纳他人。结论:容纳他人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在二语习得的高级阶段,内隐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研究生英语阅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受试者的测试,证实了内隐外显协同作用对高级阶段的二语习得者学习效果最好。内隐知识是隐形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它的突出作用,要通过激活和刺激来促使它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余宏 《华章》2013,(24)
本文从充分发挥内隐和外显学习理论的能动性的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尽可能地让学习者去感受英语、喜欢英语,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内隐知识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内隐知识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但是内隐知识的特点决定其传播与交流具有一定难度。那么,怎样才能使隐性知识有效转化、传播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内隐知识需要与外显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效用来,其必经之路就是促进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语言间的相似性是促进不同文化进行沟通的桥梁,而鉴于传统忠实观难以满足指导现阶段文学翻译研究和赏析的要求,所以学术界提倡把"翻译之似"作为翻译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似"可以分成外显似和内隐似两个方面.其中,外显似分成词际、语际以及文际三个层次;内隐似分为像似、效似以及胜似三个方面.通过对外显似和内隐似之矛盾与和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内隐学习中的人工语法为实验指导,尝试运用真实性语言材料并在计算机辅助设备下完成实验,统计分析与比较EGP与ESP的成绩,揭示EGP与ESP知识间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是否存在相互效应和加工交互作用的机制。通过实验结果显示:EGP与ESP两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将内隐与外显学习模式进行结合对EGP与ESP两者间知识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协同和促进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成绩,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出现了协同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20.
语法学习一直是外语学习的难点,掌握语法的规则对于我们的学习者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如何真正避免学习者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不出现语法错误,产出有效的语言表达实非易举.这需要学习者结合运用外显和内隐两种学习方法,将通过外显方式学到的语法知识内化为内隐的知识.二者的结合有其理论支持,有其实践的例证,应该在实际语法学习中有效地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