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小茶 《出版参考》2009,(20):26-26
2007年5月,因为个人原因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北京,那时正巧一个在成都媒体的朋友告诉我,成都报业集团刚创办了几本新杂志,正在招人。我眼睛一亮:当年第一次在《周末画报》做记者,那种选对了职业而如鱼得水的快感好像还没有忘记。这一冲动,就投了一份简历过去。很快,电话打过来,叫我去成都面试,我就毅然辞去了那个市场总监的职位,打道回蓉,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被网友调侃为"成都,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从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2009年5月的全国首例H1N1流感,再到"6·5"特大公交车燃烧事件,这一年的成都,走得非常艰辛.在2008年年底揭晓的"2008年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单中,成都意外地却又在意料之中地被排除到了名单之外.在H1N1流感事件和"6·5"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特别是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公众通过网络或者人际传播对成都形象发表了一些负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作为川人及成都人,都应该读一读清末傅樵村的《成都通览》一书。往者可鉴,后者可思。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原汁原味的清末民风;古色古香的“原生态”插画,一下就把你带到了百年前的成都。这本书1987年由巴蜀书社整理出版,最近时代出版社又再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5日下午4点多,震中映秀河滩上,从成都冒险飞来的直升机空投下一批战士,而王晓晖就"混迹"其中.半小时后,他出现在漩口中学断壁残垣下做直播的同事面前."给你们带了睡袋、电池,还有烟."他说,"快歇歇,我替你们盯会儿."几分钟后,记者王晓晖开始连线发稿……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在成都建立了最早的前线报道指挥部,王晓晖任总指挥.身先士卒,是王晓晖管理思路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方仁 《传媒观察》2004,(6):8-10
从1994年1月1日在成都创办开始,《成都商报》在没有要国家财政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张默默无闻的内部小报发展成为成都报业双雄之一;1997年成都商报成立博瑞投  相似文献   

6.
夏先生:向您致问候!我是图专55级学生,1956年听过您的“世界史”,先生当年风貌历历如在目前。时隔将近三十年,学生也已年近半百,再称呼一回先生,感慨万端,成都研讨会,开得很活跃。从成都回来,我思虑颇多。既然先生执掌此方面,我以为有义务申诉一些看法。一、图书馆学教育这几年是不正常地繁荣。这固然是因为客观需要非常迫切,但就  相似文献   

7.
李天啸 《传媒》2015,(22):13-14
2011年,《成都商报》的广告收入依旧坚挺.双11只是天猫、京东这些巨头们的游戏,大部分传统企业尤其是报业都觉得电子商务离自己还很遥远.而就在这一年,《成都商报》已经开始布局自己的电子商务蓝图.他们要做的,不仅是电商,而且是当时还不是热门的“O2O”电商模式. 2015年10月,由成都商报电商公司承办的第二届报商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与会者共同见证了买够网这几年来的成绩,虽然这些数字对于淘宝、京东来讲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没有前路可以参考的媒体电商而言,已经是“电商一小步、媒体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假设我原来是卖牛奶的,现在市场上豆浆好卖,不能因为我卖牛奶,就坚决不卖豆浆,而应该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陈海泉说,报业不能排斥新媒体,而应张开双臂拥抱. 然而,实践证明报业投资新媒体风险很大,收益却不能保证.过去十余年,报人做新媒体无数,鲜有得大成功者.<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曾说,"报人办网,十年不成".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凌厉攻势,报人常有无力之感.那么成都报人为何依然对新媒体抱有如此高的热情?当此业内人士争论不下之际,成都报人的思考和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都《新民报》从1943年6月创刊,到1950年4月结束,我一直是负责人之一。现仅就记忆所及,将成都《新民报》的情况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岁末,成都的三家报纸 各出奇招,就“跨世纪跨千年”这一由头大作文章,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新闻策划”之战。这场“千年策划之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给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传播研究者们以思考的机会。成都商报——“新夸父行动”让成都走向世界 成都商报创刊于1994年2月,主要发行对象为成都市民。目前该报在成都二环路以内覆盖率位居成都各报之首。 成都商报在成都各媒体中最早亮出新千年策划。早在12月8日这天,成都商报就在头版位置刊登《环球追逐千禧第一缕阳光(主)本报特派记者分赴2…  相似文献   

11.
燕王  朱棣 《出版经济》2006,(6):48-49
说实话,我虽然在成都待了好几年了,可是晚上在火车站还是比较小心的.成都的火车站虽然不像广州火车站那么乱,但比起成都市的其他地方,还是要乱一些.扒手很多,骗子也不少,还有那些从小旅舍里过来扯皮条的,各色游荡的野鸡婆娘,搅得乌烟瘴气的.  相似文献   

12.
时光飞逝,今年的9月28日我就结婚30年了。夜下挑灯,独自一人回想起那一年为了结婚而建的新房,让人回味,难以忘怀。手中有我保存至今的一纸收据为证:那是一张1982年8月7日开具的收据,内容为"旧木板300斤,金额30元",收据上"成都锦城汽车修造厂青年服务社"的  相似文献   

13.
黄裳谈巴金     
一九五六年我到四川去旅行.过成都时曾去访问李家(巴金老家)的旧宅。不记得那地方已经改为一个什么机关了.只在大门口张望了一下.远远地看了可能曾经是巴金的卧室和书房的屋子.就走开了。我没有走进去.没有去看花园.没有去凭吊鸣凤自沉的湖边“遗址”。这就证明我的“历史癖”并不太深.头脑也还比较清醒。不过我当时确是有着一种小小的计划。我想.  相似文献   

14.
去年三月我在成都曾说:“不要务虚名而得实祸。” 从去年九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去年十一月我到郑州才发现这一问题。马克思写《资本论》,一百年了。法则不能违反,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过去学了就完了,谁也没有注意价值法则,可是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看起来,经验要自己取得。  相似文献   

15.
阿来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尘埃落定》,它吸引了我,尤其是那个“傻子”。它的思想、行为和语言简单得像高远的天空中那一只鸟,只剩下流动的线条了,“学识渊博”的“聪明”人在“傻子”面前,就是一些小丑,一些永远不开窍的“聪明”人。我的西部之行,最后一站是四川。我与阿来在一家叫“铭典”的咖啡屋见面了,他个头不高,不胖,但结实,一看就知道是位厚实之人。实在的他,在办一件实事,他主编《科幻世界》,是一份销量惊人的杂志。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出生地开始。唐朝晖:您出身在阿坝,您是哪一年到成都的? 阿来:我出生、上学、工作一直在阿坝,1996年我才到成都。  相似文献   

16.
由于职业的关系,几十年来,我跑的地方很多,交的朋友也不少。自然所谓朋友,既包括只是一般相识的,也有彼此了解较深的。例如久居南京的名作家张慧剑先生,对我来说,就属于后者.张慧剑和我相识甚早,但因他的老家和工作单位都在南京,而我的“基地”则一直是上海,所以早年的交往并不多。及至抗战爆发,《新民报》从南京迁入四川,我们才干1943年初成为同事,关系比较密切了。最初我在重庆,他在成都,还不可能朝夕相处。其后《新民报》成都版的编辑部里,有位同事病了,无法工作,社长陈铭德先生便把我调去,暂时替代他.在那几个月里,和慧剑几乎形影不离,工作完毕,经常一起去  相似文献   

17.
1994年1月1日,在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栋很不起眼的小楼里,成都商报诞生了.当时,它是一张内部小报.1995年,全国开始清理整顿内部报刊,90%以上的内部报刊关门了,但成都商报历经千辛万苦,和一家具有公开刊号的报纸成功整合.  相似文献   

18.
萨空了原名萨音泰,蒙古族人,1907年生于四川成都,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他追随成舍我南下上海,担任《立报》副刊编辑工作.这段时间既是他新闻实践活动中空前成功的一个阶段,也是新闻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11,(2):51-52
从"百事可乐成都印象罐",到"我为成都请客人";从2008年震后重建的"正常生活运动",到眼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品牌推广"成都与中国共分享"。成都商报一波接一波立意高远的大手笔策划,将地标大报在城市营销中的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报纸的品牌形象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和彰显。成都商报的实践证明,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地标大报在城市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20.
脑力激荡     
《大观周刊》2011,(3):F0003-F0003
二哥镇守荆州的时候,我正跟着大哥打成都。占了成都以后,我与子龙便请了个假去看二哥。进了二哥的府上,却见一人如木鸡股立在客厅门口一动不动,仔细一看,原来是周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