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莫高窟第217窟微环境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莫高窟第217窟内的微环境监测,对该窟一年来温湿度监测数据和空气交换率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大致阐明了第217窟文物保存的环境现状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窟内温度变化具有规律性和明显的季节性,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30.8℃;相对湿度主要受到降雨和窟外环境的影响;洞窟内的空气交换率在晴天为4分钟左右,而在阴雨天气为20分钟.充分掌握洞窟内小环境气候特点,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对于壁画病害病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152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营建的重要大型洞窟,关于此窟的营建年代,特别是背屏后的回鹘风格作品及回鹘文题记,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该洞窟的实地调查,对洞窟营建与重修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存的回鹘风格壁画与回鹘文题记进行解读。认为此窟的营建开始于五代至北宋初期,完成窟顶绘制后很可能经历了短暂的停工,北宋时继续完成全窟壁画的绘制,并同时在后甬道附近绘制了回鹘风格的壁画。此后有回鹘人曾进入此窟,并在背屏上补绘了小型的供养人像。  相似文献   

3.
关于敦煌莫高窟第 4 6 5窟断代 ,目前有吐蕃窟、蒙元窟、西夏窟等三种说法 ,本文介绍和分析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莫高窟第85窟温湿度监测数据及窟外气象资料,分析了洞窟温湿度分布特征及降水对洞窟空气湿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1)第85窟气温春、夏季分布均匀,秋、冬季相对集中,湿度夏、秋季分布区间宽泛,春、冬季集中;(2)正弦函数和高斯函数可分别模拟窟内气温和湿度的年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窟内温湿度变化明显,波动程度各异;(3)窟内湿度对降水的响应可大致划分为上升期、高湿期、回落期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对莫高窟洞窟微气候特征认知、壁画病害机理研究、以及洞窟开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壁画病害主要是空鼓、酥碱和起甲等,保护修复人员针对第85窟不同的病害类型,应用现代修复理念研究出了适宜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对该洞窟的保护修复,解除了壁画进一步劣化的危机,使壁画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洞窟、壁画等寡营养的环境中,并对洞窟内壁画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本实验采用Anderson FA-1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研究了敦煌莫高窟第16窟一年内空气微生物群落组成、时间和空间分布动态。结果表明,空气真菌和细菌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夏秋季空气微生物较多,冬春季较少;真菌主要种属有枝孢霉属(Cladosporium),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无孢子真菌(none-sporing isolates)等;空气微生物主要分布于采样器的前四层,以粒径2.0?m的第四层最多,旅游旺季如"五一"、"十一"、暑假等游客较多的时间,空气微生物也伴随着有显著的增加;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7.
敦煌莫高窟窟区林地土壤水分的入渗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定窟区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证明窟区土壤水分入渗率较大,平均可达2 mm/min。窟区林地浅层土壤水分的侧渗幅度不大,但土壤深层的侧渗幅度较大。不同灌水 量对土壤水分的下渗率有明显的影响,灌水量大的土壤水分下渗率大,灌水量小的土壤水分 下渗速率慢。在灌水后30h左右,水分可下渗到300cm以下的土层。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第390窟开凿于7世纪初叶,四壁上层共绘53铺说法图,本文推测是表示佛教的五十三佛;中层和下层共绘60铺说法图,本文推测是三十五佛和二十五佛的组合;东壁门上绘七佛。三阶教六时礼忏就要念五十三佛、三十五佛、二十五佛、七佛,由此推测第390窟的主题可能是礼忏,很可能与当时流行的三阶教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9.
西魏时期营建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印度系神格像,西壁上部带状区域描绘的日天和月天之间的星宿图像,有学者认为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但问题是具有同样图像特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像在东亚并不存在,与占据西壁大部分的印度系神格像的关系也不明确。第285窟壁画中,将伏羲、女娲纳入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世界观来表现顶部壁画,将印度系的各种神灵纳入佛教的《大集经》“日藏分”来表现西壁壁画,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共有基本框架。东阳王元荣通过在佛教框架下营造明显吸收异教信仰、将多宗教的要素混杂在一起的礼拜空间,试图将居住在当时敦煌的持有不同宗教观的人们融合在佛教的名义之下。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对此形象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此饕餮纹应为佛教文化中的"天福之面"(Kirtimukha)。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的营造过程,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统一规划制作,各壁面的造像内容相互关联;其二是按照西壁→南壁和天井→北壁和东壁的顺序依次制作,由于施工途中计划改变,导入了新的构思和中原风格等壁画样式。笔者赞同后者之说。通过对北壁壁画的图像、样式、画技、材料、色彩、供养人像的构成和服装、供养人题记等进行详细分析,认为七幅壁画由四个不同的画家团队绘制。七幅说法图是汉族和胡族的混血家族集团成员的小规模供奉。第285窟可能是原本作为僧人修行场所的莫高窟,对在家信徒开放供奉的初例。  相似文献   

13.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5窟存有不少汉文、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题记。这些题记虽历经不同时代的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但对于洞窟的断代和发展演变、壁画内容的确定,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录B465窟内的题记,并对其中几条重要的题记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对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进行全面调查时,发现西壁龛下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下方还存有底层壁画。这些底层壁画内容依然是供养人。经过研究,认为第217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盛唐洞窟,而是开凿于武则天时期的洞窟,由初唐时期的敦煌大族阴稠家族开凿。  相似文献   

15.
莫高窟第85窟是归义军第二任都僧统翟法荣的功德窟,开凿于咸通三年(862)至咸通八年(867)。第85窟营建的9世纪中叶正是禅宗在敦煌僧俗中广泛流行的时期,而翟法荣即是一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由此,第85窟的绘塑内容打上了翟法荣个人信仰的思想烙印。本文重点讨论了第85窟突出禅学思想、禅净融合和化迹多门的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和相关佛经中的外道人物,既有以劳度叉为代表的贪婪、奸诈、凶残的婆罗门,也有一大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宁死也不助纣为虐的婆罗门,同时也有自私自利但尚存良知的盲婆罗门.国王求法和劳度叉说法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婆罗门种姓和刹帝利种姓之间的矛盾.斲钉、剜肉、砍头、剜眼等行为与婆罗门的苦行及古印度的刑罚制度乃至商品交换意识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莫高窟第44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第44窟壁画材质及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起甲病害做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莫高窟第44窟存在三个不同时代的壁画,病害以起甲为主。不同时代壁画,其地仗中的土沙比有很大的不同,所用的颜料各个时代亦有差别,起甲颜料样品存在弯曲及断裂现象。通过对第44窟环境及材质的研究,为下一步研究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机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