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2.
近读林语堂的杂文《翦拂集》,书中对刘和珍女士的为人所记较详,兹录出有关片断,奉献教师同行参考,并奉献给如我当年似的对鲁迅先生的名文心怡神往的青年同学。“三·一八“隆亲发生时,林语堂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直接听林的课的英语系学生兼校学生自治会主要干部,他们交往甚密。而且,这个阶段的林语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面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第一部分有“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一语。对加着重号部分的理解,目前我见到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上面说“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言下之意,这“生活艰难”指的是刘和珍的经济生活困难。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见吉林人民出版社《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7.
陈日亮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以本色教人”。在他诸多的教法中,“以文解文”法是很能体现他的“本色”特色的。  “以文解文”,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读懂文章,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比如教巴金的《灯光》,就把巴金另一篇写灯光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给学生读,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引导学生读钱理群的《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看文艺评论家是如何评析这篇文章的。这种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之内化为语文能力,成为自主…  相似文献   

8.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张静淑的情况,不知道她以后怎样了,由于查到资料,请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9.
浅谈《记念刘和珍君》的艺术魅力陕西靖边中学张彦亮《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空白的艺术台湾著名易学家陈子斌说“高明的作者,常常把美的感受留给观赏者自己去揣摩,在脑海里自由自在地酝酿,才能影射出无限的遐思和品味。”(《文明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第一部分有“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一语。对加着重号部分的理解,目前我见到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上面说“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言下之意,这“生活艰难”指的是刘和珍的经济生活困难。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的观点。他认为,“生  相似文献   

11.
[阅读提示]本为林语堂早期所作,是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同一主题的追悼章。章通过往事的追忆,旨在称颂作为学生领袖的刘君办事干练、克己耐苦、勤于职守并具远见卓识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渗透作的悲愤与抗议之情,情并茂。思想深刻。足以表现出作柬笔直书、为民立言的胆识与艺术良知,与其后期所倡闲适、性是的幽默学风格迥异。将该与课本一册中《记念刘和珍君》一同时阅读,进一步体味本与一生坚持战斗的鲁迅所作“长歌当哭”之作的风格异同之处。[编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呈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我采用了启发与导学的方式。第一课时,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味其风骨,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  相似文献   

13.
文学大家,总是以他别开生面的作品,在创作上卓然自树一种独特风格,同时又总是根据表达不同的内心感受和主题的需要"不主故常"做到"正而能变"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是鲁迅先生又同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写的两篇脸炙人口的杂文。两文尽管体裁和写作目的基本相同,然而所表现的感情色彩和格调却同中见异,各臻其妙,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就两文总的抒情格调而论,《记念刘和珍君》是直抒胸臆,明快直露。作者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赞扬,深切悼念,对反动派屠杀无…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备课会后,我又回忆二十二年前一次与许广平同志通信的往事,不禁潸然。那时,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主持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观摩教学。为了揣摩鲁迅这篇名文的立意,紧扣字词句篇,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有哪些地方值得纪念?课文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不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怎样体会作者“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等心情呢?……当时,我就“去年夏初杨荫瑜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事实(包括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15.
难忘的掌声     
蔡志芳 《师道》2002,(9):31
去年秋,学校安排我到一个班临时代教语文。在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说到刘和珍为正义而牺牲时,我讲到年轻人的处世做人,说只有听从党和政府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才是好青年。当时有学生问:“那么吴老师不听从学校安排,跳槽到外资企业,还算不算好青年呢?”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得以理论问题不对个别事件而搪塞。学生们很不满意,课室内嘘声不断。吴老师就是我的前任老师。他为人正直,知识广博,他觉得当老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六节深刻地阐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阐述中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潜《挽歌》中的四句诗。  相似文献   

17.
【技法导航】写人最忌千人一面,贵在个性鲜明。我们在写作时如能注重凸显个性特征,便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精叙事,丰满形象若想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使其形象丰满而富于立体感,我们就要精心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思想特质的典型事例,且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写,做到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比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用了刘和珍毅然订《莽原》全年、参加师  相似文献   

18.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文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19.
林云妹 《教学随笔》2014,(6):154+136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情感呈现为冷热交错的状态,表现为文本语言独具特色:言语的逻辑矛盾贯穿全文;转折句式和反问句式大量使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读了张世正同志在《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的《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所引陶潜诗》一文,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挽歌”考证颇详,我认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对“他人亦已歌”里的“亦”和“歌”作了一番考证后,他说:“‘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