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没有评论的报纸不算报纸,因为它是报纸的声音和旗帜。同样,没有评论的广播电视,也不能认为是成熟的广播电视。在国际上新闻评论很受重视,评论文章都在显著位置刊登或黄金时间播出。新闻评论被人们称为新闻媒介的灵魂。然而也有人认为,广播电视浮光掠影,不适宜多搞评论。在我国,广播尤其是电视起步较晚,评论工作一直是弱项,据有关部门1991年统计,我所在地区广播电视言论稿件播出数不及新闻稿件播出数的百分之一。主管领导也有偏见,凡是重要言论多数由报社起草,然后所有新闻单位一起刊播,结果是一种声音,一副面孔,人们普遍认为广播电视评论效果不如报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对广播电视的独特功能不理解。首先,报纸评论尽管形式很多,但都只能使用文字符号进行传播。而广播电视评论,除可借助于文字符号外,还可用音响、图像等手段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2.
浅谈广播评论评优的导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评论是广播宣传的旗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级党委和广播电视部门的重视,不少地方的广播评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历届广播电视优秀节目、稿件的评选中,都有一些堪称上乘之作的广播评论稿件获奖,受到了广播评论界的赞誉。应该说,就整体而言,广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的广播电视评论发展很快,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与其他广播电视节目相比,仍是薄弱环节,与报纸评论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如何改革和繁荣广播电视评论,是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此发表几点浅见。一、评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地位每个广播电视台都办有多种多样的节目,评论在其中占据什么位置呢?这个问题似可从两个侧面来认识: 其一,评论是广播电视台的旗帜。广播电视节目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服务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四大类别。其中,政治性和指导性最强的节目是新闻性节目。我们常说广播电视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个“喉舌”功能主要是通过新闻性节目来实现的。因此,新闻性节目是最主要的节目,  相似文献   

4.
1989年3月至8日,我们用五个多月时间,在地区电台、电视台和全区九个县(市)台(站)开展了广播电视评论研讨活动,其目的就是改变广播电视评论的薄弱状况,提高评论的地位和质量,促进整个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研讨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思想发动,制订计划,组织学习,深入实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研讨会在栾川召开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研讨会暨伊河杯声屏言论征文颁奖会于7月18日至20日在栾川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40多位言论作者和有关编辑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认为,评论是广播电视宣传的旗帜,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方面,在新时期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在“深入实际,把握方向,正面为主,当好喉舌”方面下一番真功夫,把言论栏目办成叫得响、打得出的广播电视名牌栏目。会议给在伊河杯声屏言论征文中的获奖作品和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评论,是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体裁。在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为例,结合当下媒体的环境和受众的需求,对提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提出了四点见解: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7.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参加1990年度北京市广播电视优秀节目的评选活动,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各广播电视台(站)选送来的评论稿件数量少,且质量亦不高。如此状况,实在与党和人民对广播电视的要求,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大相称。笔者认为,应加强领导,采取措施,下大力量把广播电视评论工作搞上去。在谈广播电视评论之前,有必要先说说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广播电视简明辞典》是这样注释的:它是“现代各种新闻工具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它主要运用说理手段,通过对事件或问题的政治的、思想的分析,旗帜鲜明地阐述对于该事件或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引出规律性认识,指导当前实践,引导社会舆论。这种兼具新闻性和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以其意识形态性质和党性倾向成为各种新闻工  相似文献   

9.
朱轶博 《新闻窗》2009,(6):65-66
在传统媒体中,评论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媒体表达思想、引导舆论的旗帜。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也与时俱进。做为“稍纵即逝”的传媒形势,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带音响评论,有声评论的内容逾发犀利深刻,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成为广播电视媒体抢先发展的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三网融合不仅带来传播方式的全新转变,而且也给广播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电视惟有敞开胸怀,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体融合,吸纳整合新媒体资源,不断创新评论节目理念和形态,才能创造新的机遇,从而开拓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思辨的力量——全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研讨会”7月10日至11日在西安召开。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等全国14家省级电台新闻评论节目负责人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杂志负责人就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与多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新闻媒体必须同时做好二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前者是事实性信息,后者是意见性、观念性信息。前者是传播资讯,后者是传播思想。要做好思想媒体,既要做好信息传播,更要做好新闻评论。特别是要通过强化新闻评论,提升广播电视的思想高度、思想深度和思想张力,以提高广播电视的思想影响力、引导力。  相似文献   

13.
优秀的新闻媒体必须同时做好二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前者是事实性信息,后者是意见性、观念性信息。前者是传播资讯,后者是传播思想。要做好思想媒体,既要做好信息传播,更要做好新闻评论。特别是要通过强化新闻评论,提升广播电视的思想高度、思想深度和思想张力,以提高广播电视的思想影响力、引导力。  相似文献   

14.
李庆文 《视听界》2002,(1):34-34
广播电视报的评论现在越来越少了,专门的评论版已经非常鲜见,能开下去评论专栏的已经不多,有的广播电视报甚至不刊登评论了。但笔者以为,对于广播电视报这一被称为是观众听众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桥梁和纽带的报纸来说,对评论的冷落。是决不应该提倡的。  相似文献   

15.
史宝军 《今传媒》2014,(8):146-147
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媒体话语权表达的重要阵地,广播电视机构的合并,为两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促成一批广播电视节目的"化学合成"。本文围绕一档建立在电视节目基础上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成长历程、运作模式和节目影响等,就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发挥各自特色,在统分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传播优势,加强舆论引导能力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介,所以把新闻评论视为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不仅因为其外部原因,即它是代表报刊社、广播电视部门参与社会生活,是体现编辑人或传媒主办机构对某种社会现象、思想倾向、方针政策的评价和态度,因而容易应得读者的信任,产生引导舆论的良好效应;更由于其内部原因,即由新闻评论本身的特点和功能所使然.因此,正确认识新闻评论的内在特点和功能,并据此把握住新闻评论写作的几个主要环节,对于提高新闻评论质量,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是不无稗益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着巨大冲击与挑战,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在传播方式、素材采集、营销宣传等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作出改变。其中,深度报道被大量实践证明能够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行业竞争力,所以广播电视媒体要着力于深度报道这一新闻报道形式,同时正视目前在深度报道中的困境,通过提高深度报道时效性、从细节着手做好采访调查、丰富深度报道表现形式、重视挖掘深层次材料、客观合理发表新闻评论等一系列策略,帮助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走出困境,实现深度报道工作的有效优化。  相似文献   

18.
面对渐行渐强的广播电视评论、风起潮涌的网络评论,逐步成熟的都市报评论,党报评论如何不断强化完善自身政治优势,形成新形势下的特色和风格,充分发挥评论"定音鼓"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舆论多元化的环境中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9.
被业界人士称为“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然而,在近些年来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新闻评论发挥的作用却与它应有的地位并不相符。从近年来各级广播电视优秀新闻稿件评比情况看,新闻评论与其他参评体裁的稿件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每年被选送参评的作品为数甚少。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办好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投入炽热的情感,最终实现让评论立起来、活起来的质感。质感,也正是追求卓越、塑造品牌的底气和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