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杂剧情节结构的特点: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统一的结构;重视情节结构中的因果关系的叙述;重视核心事件与次要事件的设置及相互推动作用;善于运用巧合、突转、悬念等手法。元杂剧情节结构的意义,作以抒情为目的,不重细节的真实,除情节高潮外,尚有情绪高潮,最终以感染和教化观众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突转”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技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突转”不仅适用于戏剧创作,而且对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因为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同样讲究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可以说在注重情节安排、讲求情节效应的传统小说中,“突转”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突转”是情节形成高潮的重要一环,没有“突转”这一环节,高潮无法形成。很多小说的情节“突转”之处便是情节的高潮所在。高潮是情节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有震撼力的阶段,它往往由这样一些“突转”因素促成:事件的突然转折、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人物心理的巨变、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人物活动场景的突然切换等等。如果缺乏上述的种种“突转“,小说便难成为小说。以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为例。在火车站,两个自幼相好的老友胖子和瘦子不期而遇。二人互相辨认之后便各自讲述了别后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境况,主要以瘦子的讲述为主。瘦子非常兴奋地向胖子介绍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胖子也愉快...  相似文献   

4.
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情节突转与人物情感态度突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三次情节突转之间存在复杂的层递关系,并且情节的发展和突转一直在为人物情感态度的突转蓄势,而人物情感态度的突转在明暗、强弱等方面的参差有致,同时又与悲悯目光下的人性发现相结合,让小说的言语表现进入了浅而能深、癯而实腴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宝物     
方法四:结尾突转,出人意料——突转术就是在叙述故事时,先故意顺着某个方向一直发展下去,直到情节发展到高潮时,笔锋突然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把读者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这突转的一笔,既在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又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从而使文章产生腾挪跌宕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所谓“突转”是指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发展。这一手法用在小说的结尾更是巧妙。曲终奏雅,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情节发展的临尾再造波澜,让人拍案惊奇,让人掩卷沉思,让人会心一笑。高中语文新教材中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2)
常言道,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里所强调的其实就是记叙类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情节突转现象。所谓的情节突转,就是指眼看着故事情节要向着一种喜剧性(悲剧性)的结局发展演化时,由于某一种外界因素或者内在原因的作用,整篇文章的情节态势发生逆转,反过来向着一种悲剧性(喜  相似文献   

8.
在悲剧的六个构成要素中,亚里士多德最为看重情节。《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包含了"突转"和"发现"的复杂情节的。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俄狄浦斯一步步发现了真相,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伴随"发现"而来的是其命运的突转。俄狄浦斯最终成为罪人,但"发现"的意义仍旧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叙事类艺术作品中,悬念的运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电视连续剧中,悬念在推动情节发展上更有其独特的作用.所谓的悬念就是对情节的一种搁置.在一部电视连续剧中,不仅要设置一个整体的悬念,还要在每集当中设置各自的悬念,由此将整部作品连接起来.悬念实现的方式有对事物发展中潜在危险或喜悦的搁置;有由于情节突转造成的搁置;有对激化的冲突进行的搁置.  相似文献   

10.
熊政 《现代语文》2009,(11):134-135
情节"突转"和"无声"语言是金基德电影的两大主要诗性特征,情节的"突转",既能促使观众的积极反映,又能升华影片的主题思想;"无声"语言既是一种沉默中的对白,又是一种简化的诗意表征。二者都是金基德象征性影像世界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可能是受到微型小说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的“熏陶”,学生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往往喜欢玩“突转”,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想不到,大搞“无厘头”,让你只恨自己“笨死了”.这些学生作文惯用的套话有:①突然有一天……②×××一下子……③×××恍然大悟……④×××醍醐灌顶……凡此种种,“意料之外”有余,“情理之中”不足.你不能不惊叹:情节突转易,让人信服难矣!那么,情节突转到底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笔者不妨为你解剖一只麻雀,给你支上三招.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概括。本文从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与悲剧人物的关系、情节结构原则和表现技巧等方面,对其作了系统论述;对于悲剧取材大家族的苦难,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突转、发现与悬念等问题,作了新的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苔丝》与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悲剧艺术典范的《俄狄浦斯王》进行对比,认为《苔丝》所产生的强烈的悲剧效果与它匠心独运的结构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初略探讨:情节的统一;发现和突转;悬念的设置.  相似文献   

14.
铁凝在小说创作中强调对关系的表现,以此达到发掘人的精神深度的目的。与此相关,她在小说的叙事话语上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特色。这主要体现在网状结构、控制判断与情节突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查煜玲 《教师》2013,(33):33-33
曾经在大班向家长开放了绘本阅读活动《1只小猪和100只狼》,故事讲述了1只小猪被100狼追捕、围困,当100只狼开始发威要吃掉小猪时,小猪出乎意料地应对,化险为夷。精湛的厕面表现技巧,急剧转折的情节设置,富于童趣,而个性化的语言,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精彩的短篇小说,从情节上来说,无非是靠着两种基本手法:一是伏笔,二是突转。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其最后的结尾就是没有丝毫预兆的突转;而他的另一篇名作《麦琪的礼物》,则经过了层层铺垫,在阴差阳错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对小夫妻的深情。伏笔的巧妙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善于巧妙经营小说的情节逻辑;而突转的出现则散发着作者的智慧,能够打破生活的常规,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但从本质上来说,伏笔和突转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努力。前者是巧妙地使小说成为天衣无缝的整体,而后者却是要打破整一,形成断裂,以实现另一种艺术效…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意。那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首先,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阿毛被狼衔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轰然倒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变成了绝望。而由于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的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  相似文献   

18.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看来,《呼啸山庄》是一部"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的作品,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小说情节的"突转"引发了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戏剧情节突变艺术的角度,用“发现”和“突转”的戏剧理论,阐述了京剧《打渔杀家》的戏剧特性,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20.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