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教化关涉的是人的精神活动,现代教育对教化理想的关注,德性的理念才能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违背个体发展规律,阻碍个体发展自由的教育有损个体的身心健康。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重温亚氏的德性教化思想,无疑给病态的教化现状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多被人称为"德性论"的,这是因为亚氏之伦理学"着眼于人的道德德性的培养,着眼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1]。亚氏之伦理学正是把德性与活动、目的、幸福、善、快乐等联系起来,建构出一套以获得德性为最终目的的追求灵魂善的伦理学,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也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一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大体上是一部德性教化史。在庞杂浩繁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德性教化思想,建构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德性教化体系。究其因,是基于历史的沉淀、人性内质与教化价值的统一以及教化价值与语文教育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道德德性是灵魂非理性部分的德性,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习惯训导而养成的德性。习惯的养成方式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化的效果。道德德性以中道思想为原则,追求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适度。  相似文献   

5.
艺术职业院校,在现今的教育格局中,处于一种暧昧的生存状态,其遭遇的困境有体制性、社会性、自身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就自身而言,有艺术教育技能化,德育功能弱化,人文素养课程边缘化和整个艺术教育课程被机械化、割裂化的倾向。我们须回归源头,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本性。亚氏认识到艺术(音乐)的本性与人的自然本性的相似性,并因此发现和推崇艺术在提升人的德性。陶冶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因而艺术教育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职业教育不等于竞技教育,也并没有改变艺术教育的本性。多关注些艺术,少关注点职业或高等,多重视些音乐的教化作用,少一些纯技艺训练,也许是亚氏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艺术职业院校,在现今的教育格局中,处于一种暧昧的生存状态,其遭遇的困境有体制性、社会性、自身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就自身而言,有艺术教育技能化,德育功能弱化,人文素养课程边缘化和整个艺术教育课程被机械化、割裂化的倾向.我们须回归源头,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本性.亚氏认识到艺术(音乐)的本性与人的自然本性的相似性,并因此发现和推崇艺术在提升人的德性,陶冶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因而艺术教育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职业教育不等于竞技教育,也并没有改变艺术教育的本性.多关注些艺术,少关注点职业或高等,多重视些音乐的教化作用,少一些纯技艺训练,也许是亚氏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中道不仅指事物的中间性存在状态,更指人之情感与实践的中间性原则。它不但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亚氏的中道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审美观。作为伦理德性的成就与表征,中道构成人之伦理德性的核心原则,也集中体现出亚氏伦理学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伦理学中,德性在本质上是内在意志的德性,在价值上是至上无条件的善,德性的本质与价值是人自由自主的确证与标志。完满德性在实践上如何可能?康德认为这首先靠道德的自律,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教化,同时还需要悬设灵魂不朽,并依赖于伦理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庞大神学德性伦理学体系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有关德性一般性问题的论述。作为他整个德性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它是对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德性论的创造性综合。他认为,德性是的人灵魂的完善能力,体现为习惯。他根据德性的不同本性将德性划分为理智德性、主要德性和神学德性三种类型。除了完全来自外部的神学德性之外,其他德性都在本性上存在于我们身上。德性的本性在于它将引导人向善。道德德性应遵循中道;理智德性的善就其服从一种尺度而言,也在于遵循中道;神学德性的尺度则可能是双重的。托马斯还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德性的平等性问题。托马斯的德性思想成一家之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过,也存在神学性质的局限以及其他缺陷。  相似文献   

10.
朝向德性的教育——浅解《政治学》卷八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卷八集中体现了亚氏的教育思想。亚氏认为,德性教育是城邦得以存在的根本,教育必须是由国家主持的公共教育,教育的内容必须围绕自由品格的造就而组织起来。亚氏重视闲暇教育,认为其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公民获取幸福。他强调身体教育的优先性和教育的整体性。他尤其强调音乐教育对好的习惯的培植,并坚决反对把音乐教育看作职业训练。亚氏的教育论对当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理想国》中“洞喻”的教化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并确立了灵魂转向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理想国》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所体现出的对本体性知识的专注、德性超越的内向性及其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人生观典型地表现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功能是理性的现实活动,这种活动促使人寻求真理,改善人的德性,决定人的本质。人的灵魂中也有非理性部分,它们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此人的非理性部分应当接受理性的统治和范导,人必须选择自己的欲望,选择的根据是理智。德性和善良是做好人和好事的尺度,它们的总体表征是公正。中道是伦理德性的核心。亚氏理性人生哲学的要义是要用理性来指导人生,观照自爱,观照生命。  相似文献   

15.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7.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德性教化乃心灵转向——解读柏拉图的德性教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体性的共同体的关系,他把伦理价值的共契看作是公共的道德生活的根基,把伦理实体的共相精神作为个人道德的基石。为了形成道德的理想国,教化的目的就是在个人的灵魂中,培养正义、智慧、自制、勇敢的品格。德性教化提高个人对灵魂的自我理解(智慧)、自我治理、自我更新的能力,它是一种灵魂的治理与自我治理的统一,它是从灵魂深处引出理性,引导着精神品格向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亚氏对形而上学的内涵也进行了详细阐明。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因“实体是一般的还是个别的”问题陷入了双重形而上学即一般形而上学与特殊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之中,也使该问题的合法性得以确证。我们应该从发生观点重新考察亚氏双重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对亚氏形而上学思想和实体思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休谟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休谟的自然之德虽然体现出他依然流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是"与"应该"的区分瓦解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伦理学的合理性,对德性的泛化和对德性整体性的消解,也显示出他对亚氏伦理学的背离,所以休谟伦理学不同于古典德性伦理学。同时,休谟对规则和功利的探究又启发了其后道义论和功利论伦理学,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学。可以说,休谟伦理学属于古典德性伦理学向近代规范伦理学的转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