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后感是善读积累的好方式。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缩写内容提纲、抒写体会感想、摘录好句好段。想要写好读后感,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具体写作时,同学们要认真思考、分析,将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潘金莲》以横跨20年的故事时间,围绕着李雪莲的上访经历,展开一幅幅滑稽的人物群像。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处处凸显着女性生存的困境,本文试图从三方面入手,即男权社会的圈禁、男权话语的围剿及女性主体的自缚,旨在通过细读,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李雪莲困境的形成原因,以此更好地探讨女性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不是药神》《辩护人》作为两部反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形式与电影文本内容上具有较明显的互文性。文章采用互文性相关理论视角和方法,分析了两部作品的取材、叙述风格、人物塑造和现实意义,以求探寻它们在各自创作中把握题材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具体电影文本的审美价值、艺术追求,理解其在相关电影文本网络中的独特价值和创造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当今国产数字电影文化产业正处于繁荣期。年年高升的电影票房和日益增长的观影人数,彰显着国产数字电影的蓬勃发展。但是,在繁荣的背后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高未来国产电影质量和水平,需要深思。本文以《我不是药神》这一国产数字电影为例,对有关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5.
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载体,探讨电影中的生物学知识,并以案例的形式浅析电影素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电影《我不是药神》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创作素材,通过人物角色、场景道具、故事情节等影像元素构建出虚拟的现实空间。影片用影像空间描绘现实空间,让受众在影像空间中产生联想、解读,并建构起差异化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以及文化记忆空间。受众对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同态度凸显,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性增强,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电影《我不是药神》作为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影片之一,塑造的人物角色深入人心,反映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让中国的影视佳作打入国际市场,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会受到时空和文化因素的制约,进而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本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字幕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药》不是“双线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即所谓“双线结构”。如:“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安排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这在小说中出现得比较多,例如《药》、《智取生辰纲》等都是这样。”(高中语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该影片自公布预告起就以独特的圆形构图以及方圆构图之间的切换饱受热议。《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方圆构图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在技术层面上产生了间离与陌生化效果,在寓意层面上体现了法理与人情的冲突,在美学层面上启示人们要坦诚相待与真诚交流。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5):88-92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异质的体裁,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冯小刚翻拍的同名电影,无论是二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可比性。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电影由于受到其体裁上的局限性即时长的限制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编,导致作品的深刻内涵有所减损;从人物形象方面而言,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地投注了导演再阐释和再创造的意味,人物形象明晰生动却缺乏复杂性;而在表现形式方面,电影艺术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画幅,使得形式与内容巧妙融合起来,加强了故事内容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教学材料,简称“教材”,指所有能将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用于鼓励、改善和促进教与学的材料。教科书是具有典范性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作为典范性的教科书,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丰富的情境化教学材料的支撑。一线教师和学科教育研究者都应将开发情境化教学材料作为己任。电影《我不是药神》从素材向教学材料转化的研究展示了一个支持德育学科单元教学的教材开发框架。  相似文献   

12.
沈琢言 《中文自修》2022,(21):61-62
<正>影片的开始聚焦于普通中年人程勇与接踵而至的失意相逢,抛却滤镜下别样真实的市井生活,为全片奠定下现实主义的基调。当银幕上的白底黑字“本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倏地出现时,我们得以窥得影片原型——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那凛然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13.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导演、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大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斥着荒诞的因果链条关系。导演冯小刚采用狂欢化思维方式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的荒诞叙事手法,通过对女性倔强人格的荒诞逻辑、"民告官、官怕民"的荒诞情节和"起点即终点,回归原点"的荒诞结构三个方面揭示整体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9,(9):27-34
社会生活中情与理之间存在冲突,而这种冲突在法律上表现为情与法的对立。传统形而上学以抽象或范畴的理性力量,脱离于感性和具体的生活,导致现实的感性冲突。通过马克思辩证法对感性意识的追问,可知情理与法理并非抽象物或无情物,而应基于人的感性意识或感性生活得到恰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诙谐、幽默、亲民、通俗等特点。这种特点的呈现主要得益于反讽艺术在其电影中的广泛应用。反讽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于表里不一,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悖论反差。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主要运用言语反讽、意象反讽与情景反讽三种反讽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影片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文章从情景反讽、意象反讽和言语反讽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出版于2012年,至今已被译成英、法、俄、西、意、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其西班牙语译本Yo no soy una mujerzuela于2015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莉亚娜·阿尔索夫斯卡女士。《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语言通俗、生动、诙谐、幽默,想把这种"刘氏幽默"展现给西语读者并非易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叛逆",这样才能传递刘氏风格的精髓,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我不是潘金莲》的西班牙语译本为例,主要从小说结构的整体调整、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及文化形象的替换几个方面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怎样进行"创造性叛逆"的。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叙述了李雪莲为证明假离婚与"我不是潘金莲"在二十余年间的上访历程,展现了李雪莲在夫权、男权压抑下寻求尊重、理解和话语权的努力与困境,揭示了政府官员和权力机制的存在状况,表现了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与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从现实来看,我国出现的“知识失业”既有“知识型劳动力”因教育体制造成的相对性和结构性过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小说中最有个性的一部.通过这部小说,身处末世的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艰苦的突围和无奈的坚守,而这种相互矛盾的突围和坚守,恰恰构成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现实中作者的悲剧,以及那个封建末世的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东方的女性从来都是沉默的,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听不到女性发出的声音。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话语权被父权、夫权所剥夺,从而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寓所,我们终其一生所要追寻的不过是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的话语权一旦丢失就会陷入恶魔的私语,当一切都变成了荒谬的存在,人类的语言就变成了存在的牢笼。荒谬离奇的故事只是生存的表象,故事背后才是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