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是杜甫用律诗形式来反映现实的不朽作品之一,它和《三吏》《三别》等名篇一样,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沉郁顿挫”的特有风格。全诗八句,首联破题,总写“春望”之景,情在景中,饱含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沉重心情。颔联具体写春天的花鸟,睹物伤怀,“国事”“家事”并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十分动人。颈联直抒胸臆,慨叹战祸连绵,生灵涂炭,复感家人分散,音信难通,情意绵绵,忧虞又生。尾联形象具体,  相似文献   

3.
翟少华 《现代语文》2014,(11):74-75
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至死不渝。然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诗人也被卷入社会底层,离乱飘泊,而壮志难酬。756年,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带至沦陷的长安,次年三月写作《春望》。全诗感时恨别,哀愁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4.
<正>一、“长吟新诗”理诗脉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请同学们背下这首诗。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其它预习任务,请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投影)1.诗题为“春望”,请问作者望到了什么?2.你觉得杜甫作此诗时心情如何?  相似文献   

5.
在此停留已半年有余了。曾经繁华拥挤的街上只留下一片孤寂;偶见几位衣衫褴褛的难兄难弟倚在古树边度日如年,探入口袋发现自己竟也是身无分文。罢了,说不定几日后,我也和他们一样了,到那时,谁又来施舍于我呢?建国时铺设的石板路已是破旧不堪,裂纹如蛛网般遍布,从裂隙中钻出几根多不多少不少绿不绿黄不黄的无名野草,叶长长地匍匐在地,却又被逃难的脚踩踏成一片模糊。与草一样不堪却相伴甚久的就是路边门窗尽碎的民房了,外墙面尽黑灰,未烧尽的柴草还散落在墙角,黑的,微风一过,便粉碎了。屋里,更是狼藉,遍地碎砖破瓦,能拿动的东西都没了,拿不动…  相似文献   

6.
《春望》写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三月。两年前,即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沦陷,杜甫携家逃难,住在鄜州(今陕西鄜县),七月肃宗即住灵武(今陕西灵武县),他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幸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着,诗人身陷贼营,他看到长安被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即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春望》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他在长安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诗的头两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应该给学生以点拨,尤其是“深”。学生起初把它理解为,“繁茂”或“茂盛”,很有赞美草木繁茂之意。这时,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国破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8.
春望【唐】杜甫国①破②山河在③,城春草木深④。感时⑤花溅泪,恨别⑥鸟惊心。烽火⑦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⑧搔⑨更短,浑⑩欲不胜簪。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破败不堪。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  相似文献   

9.
(屏显杜甫草堂图片,简要介绍杜甫及创作背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杜甫人生中最黑暗、最绝望的那八个月,一起回顾如囚徒一般的杜甫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师配乐诵读《春望》.) 师: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联、八句,但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重的家国忧思.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细致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杜甫的情怀与他诗歌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读一遍这首诗. (生配乐诵读.) 师:古人写诗往往由景人情.接下来,同学们自由大声诵读两遍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广均 《时代教育》2010,(2):188-188
中学语文的教学是一个走进去走出来的辨证过程,文本解读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第一步。顾及文本、顾及作者、顾及创作背景的“顾全法”对于开启文本解读,引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12.
诗人往往善于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或欣喜,或苦闷,或哀凉的心情。写乐景抒哀情,乐与哀对比,乐景与哀情的矛盾,将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本文就杜甫《春望》的教学分析,另选其相类诗作,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提高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乾元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两年之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中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是当时的代表之作,这首诗通过眺望安史之乱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伤世、思念家乡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和平、安定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4.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5.
岩梦 《语文新圃》2008,(3):23-24
杜甫的<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七五七年三月,在长安作"[1].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似文献   

17.
18.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国家已经破烂不堪,而山河却依然存在。京城虽是春天却已不再繁华,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感伤时局使得花也流泪;怅恨别离使得鸟也惊心。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相似文献   

19.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解读分析】因参加"永贞革新",刘禹锡不为权贵所容屡次左迁,而且一次比一次贬得荒凉、偏远。这二十多年间他曾多次路过洞庭,这首诗是他在长庆四年(824年)八月从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刺史的任上途经洞庭所写。中国古代文人有伤秋、悲秋的传统,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自古  相似文献   

20.
<正>还是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丑娘》这篇文章,当时我就被文中的丑娘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八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品读这篇文章时,仍然潸然泪下,因此,试着进行了一番文本解读。《丑娘》的作者李兆权,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个旧报》总编。这篇文章是作者1991年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很有散文性格和韵味的作品。据说当时一经发出就轰动一时,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正是这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流露出一位母亲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