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它实质上也是思维模式的转化,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思维模式对语言转换的阻力很大,使得汉语美感难以忠实地再现到译文中,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译,汉语美感偶可挽留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本文主要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从中西思维模式的视角来来探讨汉语语言美感在英译过程中的磨蚀和保真。  相似文献   

2.
英汉翻译是英语和汉语两种文明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翻译交流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本身的美感和内涵,即体现英语原文内在的"精气神"——具有优美的表现形式、体现语言表达的技巧并充分反映出作品的灵魂。充分解单词本身的确切意义,注意英语本身所体现的历史背景、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再结合一些翻译技巧,让汉语受众能感受到英语的内在含义,体现英语语言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各种语言中十分活跃的成分,正确使用谚语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构成和构词方式。本文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各种语言中十分活跃的成分,正确使用谚语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构成和构词方式。本文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杭亚静 《海外英语》2010,(2X):161-162
语言与思维之间是辩证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文化和思维方式受语言的影响。汉语思维偏重整体综合,英语则重分析演绎。在语法结构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在语言风格上,汉语较模糊、含蓄,英语较直露、精准。  相似文献   

6.
作为过程语言的汉语,具有明显的意会性、具象性和悟性特征。受过程语言之影响,中国古代的思维样式具有明显的关联性思维特征,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推类"的逻辑推理之中。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思维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存在的形式,而思维则是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世界的。正是因为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熟悉和掌握各种思维方式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英文思维的过程。对于习惯汉语思维的中国学生来说。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必将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和干扰。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角度讲,语言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巩固了思维活动的成果,思维丰富了语言的内容。因此,在汉语教学中着力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当下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汉语教学中陷入了一个误区:教学实践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  相似文献   

9.
周秀苗 《考试周刊》2007,(11):26-28
思维具有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民族性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言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交融直至借用过程,都要依据引进他语词的民族思维特性进行转换,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对借入的外来词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因而外来词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汉民族思维的梳理,使之具有汉语的特点,才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生根发芽。汉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不断地吸收异族、异国的语言并不断地汉化。  相似文献   

10.
英语写作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英语知识表达思想的一个过程,因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汉语思维的表达方式。本文针对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常见的表现形式,阐述高中英语写作应如何避免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论基于何种学习目的,跨越对汉语这一全新语言体系存在的思维障碍,是第一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首先面对的问题;汉语思维的培养也是提高汉语初学者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初步的但又极为关键的途径。因此,对于处于初级阶段汉语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是以符合学习者的特点为前提,应着重其精髓,注重其交际性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贯穿"强化"与"语境"的运用。对于对外汉语教师主体而言,首先应该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掌握,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第一语言思维的迁移;在知、情、意方面教师更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与反思者,不断反思自身的"教"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教学中,汉语为母语的教学者应该科学地运用直接法教学,针对学生需求,利用学生特点,建立"汉语思维"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提供"全汉语"的语言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汉语思维"的习惯。这正是发挥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的优势,利用自己的语感、知识以及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汉语"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形式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可论证的象似性关系,其中的顺序象似性,更是与人类认知上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契合。本文通过对汉英介词结构的对比,以及对留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偏误分析,试图说明汉语顺序象似性可以成为汉语教学中更合理的解释手段,也能让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汉语思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如何阻碍英语思维的形成,以及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摆脱母语的干扰,从汉语语言规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避免汉语思维负迁移,最终形成英语思维,用英语逻辑直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思维模式差异对其语言结构及其功能存在很大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必要了解英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结构的作用和关系,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转换思维模式,走出学习误区,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己在母语汉语思维里想英文该怎么说,照汉语表达方式转述英语就可能导致说出中式英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汉语思维的干扰,说出写出大量汉语式的英语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用汉语思维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或者是用英语词汇堆积转述汉语思维往往会逐字理解、对释,这种一一对应的错误模式违反了英语表达规律。所以在交际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式英语。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英汉两个民族在心理原型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所包含的模糊美感在从源语言转向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多有磨蚀。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的磨蚀成因,探讨可以使用什么翻译策略对模糊美感进行合理的语际转换。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思维模式差异对其语言结构及功能存在很大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必要了解英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结构的作用和关系,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转换思维模式,走出学习误区,提高英语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翻译,要求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而又完全符合汉语的规范,格调和表达方式,使人读起来象原著一样流畅和易懂。而翻译过程绝不是单纯的语言规律和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换过程。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但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却可能互不相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作为思维表现者的语言形式。英文译为汉语时,应运用英语思维透彻了解原文后,再用汉语进行第二思维,也就是将同一思维内容用汉语的方式来思维,然后用符合汉语思维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就有必要对英汉思维方式进行对此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映迪 《海外英语》2012,(4):147-148
以杨宪益所译《边城》为例,探讨文中模糊数量词的英译及其模糊美感磨蚀的问题。译者用"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模糊","省略模糊语"等方法欲使英译与原文达到尽可能的一致,但由于英汉语在模糊语言生成机制上的差异,造成了模糊语言美感难以避免的磨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