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兰词全本都充斥着一种矛盾性的悲剧气氛,这种矛盾来源于纳兰性德本人贵族表象下的一种近乎"平民"化的心态,它思绪敏感、纯任性灵、对待爱情友情真挚深刻,相对于同时代的作家更具有一分打动人心的意识。这些在他的用典素材及用典手法上皆有体现,纳兰多喜欢化用前人小令,着重自然意象,风格婉转。其"平民"心态的形成除了个人自身用典技巧与性格行为有关外,还与大时代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从多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莫言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蛙》是一个多义的文本,政治伦理和自然伦理在其中呈现出对立冲突的面貌,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转变。在以独特的文学形象,以世俗的手段完成对人物复杂性剖析的同时,作家的矛盾心理较为明显地体现为价值观念与立场的游移,在两种伦理背后超越性的道德问询始终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内地大批的学者、艺术家、学生来到西南边陲之地——云南,边地云南也由此为这些"外来者"所关注。对于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了七年的"外来者"鹿桥而言,云南的山水、气候、风俗等等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的小说《未央歌》中常常不吝笔墨地描写、展现云南独特而绚丽的自然、人文景观。而《未央歌》中所呈现的边地云南是诗意的、浪漫的,本身具有青年文化的内在特质,虽然作家对边地充满兴趣,但相对于中原、中原正统文化,边地却依然是一个"他者"。这使得鹿桥笔下的"云南"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云南"既相似又多独树一帜之处,体现出创作者特有的文化心态与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4.
倪斌 《语文天地》2013,(20):11-12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写的一篇小小说。"小说通过对同一病房的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语文教学参考书》明确使用"美"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4):77-81
"自然"在当代西部乡土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西部作家借以表达人的主体存在、思考人类生存处境的重要载体。西部乡土作家将这种自然意识镶嵌在对西部农民形象的塑造中,展现了自然与西部农民的同生同构关系,也体现了西部作家试图从自然命理中对日渐委顿的生命状态进行疗救的姿态,阐发了向自然、自由回归的渴望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促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重新审视,让"自然"成为生存伦理的重要参照和文学观念革新的重要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革命以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成为法国作家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法国作家们的政治情结和政治意识不仅表现为具体的政治行动,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深刻地反映了法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成为广为人们称道的伟大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戏剧在讲究情节的复杂性和外在冲突的尖锐性的同时,又十分注意开掘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家对"内向化"戏剧的追求。在作家的早期戏剧创作中,既展示了人物心灵的动态发展过程,又通过"潜台词"等戏剧手段显现着人物在瞬间状态下的矛盾心态。这是曹禺剧作区别于其他中国现代剧作家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寄寓了对平凡小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其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纯真自然人性的呼唤,与儒家的"仁爱"精神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有多次有关宝玉和黛玉争吵的描写,较为集中地展示了黛玉的性格个性心态,同时又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细节,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宝黛爱情发展的历程。无疑,这是曹雪芹现实主义创作的大手笔,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智慧性的思考及其作家创作的人性化维度。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表现出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黑娃的形象便是这种矛盾创作心态的集中反映。黑娃对传统的反叛寄寓了作家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黑娃对儒家传统的皈依,又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景仰和膜拜。也许正是这种复杂的心态,才使得《白鹿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六朝是咏物抒情小赋繁荣的年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描写异域动植物、器物的异域名物赋。受社会环境、文学思想及作家的性格命运等的影响,六朝异域名物赋体现出托物言志、搜奇猎异和展示文采三种文化心态。六朝异域名物赋具有极重要的文学价值、地理方志价值及史书的价值,探究六朝异域名物赋的文化心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影响文学创作的因素,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它所体现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奈保尔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距离"思想,主要特点是文学叙事体现作家的"现代敏感性",表现作家的道德感,反映时代最典型特征,从而逼视历史,与真理对话。这种创作思想在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中表现为作家以同名画作为切入口,深刻思索自己30多年的创作生活以及对历史﹑生命和死亡的宗教性的感悟,不仅向我们昭示作家已批判性地接受英国文化并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想者的对"抵达"的最深层次的领悟,充分彰显作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以自我为范本﹑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独到体悟和深刻的人文思索。  相似文献   

13.
汉末作家情感载体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笼中鸟”、寡妇(弃妇、怨妇)及思妇是汉末诗、赋中较常见的三类情感栽体,它们体现了作家们以悲剧心态体悟社会、关注自我、宣泄不满与痛苦的审美追求心态。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幸福感是"无为而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幸福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态、价值观和心境.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剧作家们的创作动机完全是自然而然。元杂剧作家们创作杂剧,既不是想扬名于生前,也不是想流传于后世,只不过心有所感,一吐为快。本文通过从杂剧中文人形象的研究到作家创作自身的逆向探讨,能使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出发窥见现实生活中作家丰富复杂的精神线索,揭示出剧中文人心态与现实文人心态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黑兹尔飓风》和《美洲红鹮》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双重性态度。阿特伍德把表现自然的破坏力、自然的治愈力以及保护自然的思想融入这两个故事,实现了不同作品中生态内涵的有机互补,体现了其生态思想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饱含了审美者的情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讨论了文学创作中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创作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通过对新疆哈萨克当代乡土小说中自然景物描摹的分析,来展现"物"、"情"、"辞"的关系,体现出哈萨克族作家浓郁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8.
《蝴蝶梦》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从生态批评视角再读《蝴蝶梦》,却发现其蕴涵着生态释义的广阔空间。首先,作家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在具有内在价值的自然世界,颠覆了自然的"他者"形象,消融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有利于缓解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体现了迥然相异的伦理价值观,从中我们意识到生态危机源自人性世界的危机,人类应反思之;再者,作家对自然和都市生活的对比述写暗示了《蝴蝶梦》其实是作家本人的一场自然之梦:拒绝都市文明,皈依乡土自然,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化心态是矛盾重重的。从对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传统儒家道德的景仰和膜拜。但在塑造悲剧女性形象田小娥时,又显示出作家对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质疑与批判。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心态,《白鹿原》作为传统伦理规范的一曲挽歌才显得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从不为描写景物而描写景物 ,他的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方面符合自然真实的原则 ,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情感色彩 ,另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 ,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协调 ,同时 ,其自然景物也蕴积着很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