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作品多为女性题材,她最擅长于刻画女性心理,她笔下的女性多为悲剧人物,然而也有不服输、不认命,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另类女性。  相似文献   

2.
齐梅丽 《教学随笔》2016,(4):147-148
新旧时代的碰撞,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那个年代人物内旧外新的典型特征。《倾城之恋》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描写塑造了一个内旧外新的矛盾综合体——白流苏。本文通过分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言行及心理描写,对白流苏复杂矛盾的性格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传奇》,往往有一种无奈与悲哀,凄清与苍凉的基调和底色。对于这份苍凉 的特色,张爱玲十分钟爱,她说自己“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①。这种“葱绿配桃红”的审美自觉,在其小说中多处显露过,尤其是在《倾城之恋》中,那些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西洋的。各种艺术图景,技巧手法,情调氛围都在作者极具功力的艺术手腕的调配下,进行了新的组合,一些互为矛盾的艺术元素,经过特殊的配置而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品质——反差美。 作为现代派绘画惯用手法之一,反差美是把两种完全对立的色调摆在一起,故意造成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张爱玲把这种手法活用到《倾城之恋》的创作中,从而使其艺术图像大放异采。她大胆地走向现代和传统两个极端,让两种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在同一时空里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形成一定的张力,让你在落差极大的情感颠簸中,领略到洋场漩流给人带来的荒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格雷马斯语义方阵的借引,从作品结构生成的意义中发现张爱玲小说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认识到在父权社会,女性生存处境的不易,甚至为了生存会丧失独立的自我,但这种生存意识也体现了女性的抗争,只不过这种抗争是向下的不彻底的抗争。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是作家张爱玲于1943年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记述了没落大家族女子白流苏与多情浪子范柳原相识并相爱的故事,最终虽然两人结为夫妇,但似乎只能维持十年八年的和谐生活,圆满的结局下依旧透露着浓稠的悲哀。文章拟从白流苏人物形象及其成因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子善先生在2005年9月8日做客人民网文化论坛时说:"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假定要举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二位优秀的作家的话,我就举张爱玲.  相似文献   

8.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从上海的白公馆毅然出走,从小说内她在白公馆的两段对话中也可以得见原因。试用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这两段参差的对话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家庭中的尴尬地位和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风流成性,但在遇到中国女子白流苏后,爱情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是范柳原要的是情人而白流苏要的却是婚姻,就在两人互相算计的当儿,一场战争摧毁了范柳原仅有的一点自信,让他彻底看清了生命之脆弱,人生之无奈,最终让两个斤斤计较的俗人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相似文献   

10.
陈琦 《文学教育(上)》2014,(14):111-111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风流成性,但在遇到中国女子白流苏后,爱情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是范柳原要的是情人而白流苏要的却是婚姻,就在两人互相算计的当儿,一场战争摧毁了范柳原仅有的一点自信,让他彻底看清了生命之脆弱,人生之无奈,最终让两个斤斤计较的俗人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相似文献   

11.
倾城之恋     
蔡伟璇 《音乐世界》2007,(24):158-158
她曾是我们这个小镇最美的女孩。她从师大毕业.初分配到小城唯一的一所中学当音乐老师时.在小城里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一次小地震.这个轰动主要是.她成了众多男青年追逐的中心.并且.这些追逐者中不乏才貌出众,或家庭背景优越的青年才俊。而他.那时是小城有名的混混.混吃混喝混日子,混的本钱是浑身使不完的打架的劲。  相似文献   

12.
倾城之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相似文献   

13.
倾城之恋     
她曾是我们这个小城最美的女孩。她从师大毕业,被分配到小城唯一的一所中学当音乐老师时,在小城里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一次小地震。这个轰动主要是,她成了众多男青年追逐的中心,并且,这些追逐者中不乏才貌出众或家庭背景优越的青年才俊。而他,那时是小城有名的混混,混吃混喝混日子,混的本钱是浑身使不完的打架的劲。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 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相似文献   

15.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认知为理论基础,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为语料,分析时间的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在作品中的应用,并揭示叙事表达背后的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7.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卢长春 《现代语文》2007,(12):51-52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鲜明的艺术特点。《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主要使用了结构反讽、情境反讽和模式反讽的手段,讲述了一对俗世男女的爱情攻守战,以超然的态度解构了人性的神话,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9.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很多种、各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文章以写作文化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来重新解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控制性因素——写作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在经过无数研究者的分析之后,仍存有解读的空间。《倾城之恋》中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对人生主题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