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以读者为主体的批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经典叙事学批评的叙事结构研究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说叙事批评中的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应用西方经典叙事理论进行有效批评操作的同时,也凸现出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上理论创新能力的薄弱。  相似文献   

4.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加强文学理论实践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文本解读的批评、鉴赏实践中去,就必须为他们架起一座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而改革《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增设《文学批评:从理论到实践》课,是一次有益的成功探索:教材选取文坛上影响较大的八种批评理论模式分别讲述,列出"理论发展概述"和"关键词点击"以侧重批评理论的梳理,通过"文学批评运用"和"批评文本解读"引入批评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具体操作,加之学生课后的批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尝试文学批评的兴趣,有益于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在批评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的价值立场使其获得了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定位各种传统价值观念的一个新的尺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成就表现在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上,并在解读中重塑自我。对《阿诗玛》的重新解读为我们重新认识《阿诗玛》这个彝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文本提供了一个其他任何批评理论都无法代替的新视角。这部叙事长诗通过阿诗玛的命运,探索了彝族女性对自由的渴望,揭露了男权主义长期以来对妇女的压制,由此折射出彝族妇女艰难曲折地反抗命运、勇敢地走出父权制笼罩的阴影,走向主体性自我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7.
凡是和余昌谷打过交道的人,无不称赞他为人忠厚、质朴和正直,他的文章,或者说他的批评文风,也正如他的为人一样,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的风格,不讲空话,不讲套话,不讲溢美之词,不摆指手划脚的理论架式,不搞东拉西扯的无味铺陈,不搞哗众取宠、言过其实的炒作,而是在深入研究批评对象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探讨或论述文本所展现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诸般特点,在解读各种不同作家的不同文本中,寻求或概括小说美学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兴盛于20世纪末的文化研究在文本的解读方面借鉴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但又注重发掘文本的文化内涵的批评理论。文化研究将文本的内涵扩大,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通过考察新批评和文化研究在文本解读分析,对两者在文本观念和批评策略上的的借鉴和超越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组成,长期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心,这不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对语文课程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本文重提新批评"文本层次"论,并选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为例证,旨在说明,通过文本层次"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潜藏在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批评的艺术化,通常是指批评主体批评思维的艺术化和批评呈现形式(批评文本)的艺术化。《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体现了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的史、论、评等研究领域所显现的艺术化的批评特质:在文学史书写部分,他以对历史的独特悟性和对历史尺度的准确把握来对史料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在理论探索部分,他对儿童文学理论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艺术化挖掘;在文本评说部分,他以自身的理论功底对文本进行了艺术化的感悟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解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印象、随感式的,另一种是"深度解读"。前者不需要很多理论准备,更多地依靠悟性和平时的知识积累;后者则必须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有较多、较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其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中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必须从作品的特点出发,要有针对性;根据文体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借鉴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使用中要有所变通。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丰富多元的水浒批评中,文化学者鲍鹏山独辟蹊径,在细节中反思人性,见解中展现胆识,趣味中传播文化,显示了学术通俗化的努力。网络名人十年砍柴发现了水浒社会中的血酬定律,犀利大胆的文风使他在网络上名噪一时。青年作家魏新在挥洒自如的文字游戏中调侃梁山好汉,文本中夹杂着大众文化的喧嚣与后现代的调侃幽默。这三位不同年代的研究者显示了文化场域的代际交替,焦虑的影响使他们在解读经典时呈现出了极具个性色彩又具有时代烙印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经典课文《老王》被不当解读的情形,结合“新批评”理论,关注结构肌质,填补语境缝隙,从文字本身入手,深入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脉、文本之质,以真正理解杨绛的“愧怍”。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文本解读的过程。语文的学习媒介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这种以文字记载而流传的作品正是文本,或者说是文本的一种。哲学释义学的兴起丰富和发展了文本解读理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自后殖民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很多西方经典名著被重新解读。文章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对童话故事《小黑人桑宝》进行分析,发现文本中潜藏的文化殖民思想,被改写的东方文化及在西方语言、文化渗透之下东方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一文旨在颠覆与时代语境相左的艺术批评方式,为新的艺术批评模式探寻新的路径。文章所提出的尊重文本自身、反对过度阐释的文本解读方法,对只重内容探究的狭隘批评传统的驳斥,以及对个体感受力的肯定与高扬,均与现象学感知世界的意向性活动以及现象学文论、认识论的主张高度契合。从现象学的视角解读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体悟"反对阐释"理论的思想蕴涵。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所呈现的新气象使得美国华裔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变得异常困难,也更具争论性.争论焦点围绕语境、话语权、批评立场以及时空维度与向度展开.在围绕阐释的种种维度之争中,各种批评理论及视角往往因对自身价值的应然判断而丧失价值中立,使文本解读维度处于钟摆的两极.“以策略来提升阐释维度”的命题旨在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融合多种理论视界,整合和优化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层次性解读策略(文本层次、语境层次和审美层次)与反思性解读策略(对话式、比较式和循环式)因其具备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元研究思维特征,可对批评主体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和调整,最大程度地提升美国华裔文学阐释的维度、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19.
《诗经》文本在远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语义上产生了文化断裂,影响到历代对《诗经》文本的接受与解读,而历代对语义缺失的诗本义的接受取决于历史的发展、生活的环境、政治的变迁以及时人的思想观念,因而对于同一文本的诗三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出于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解读,表现出或侧重于政治经典,或侧重于文学经典;或具神圣色彩,或具世俗性;或以道学阐释,或以真情感悟的接受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的精义之处就在于:立足于文学作品本身,以"语言"为中介来深入细致地考察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将文学的"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融于"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过程之中,其运思模式和操作程序具有思路的清晰性、层次的明确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三大特点,丰富了我们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并尝试运用文本社会学的技术方法对于小说《白鹿原》和《尘埃落定》作文本解读,以验证这一方法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