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发达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事业也一样,必须创新。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而优良素质的荩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于波 《考试周刊》2008,(10):200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相似文献   

4.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与计算机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茵 《教育艺术》2001,(3):57-59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不仅向学生提供“黄金” ,更要使他们掌握“点金术”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我国现阶段中专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计算机学科是我国…  相似文献   

6.
现今我国教育提倡的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学生不是容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当我们重新冷静地思考我们教育的时候,我们会痛切地感受到传统课堂给我们教育带来的弊端,那么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潜力开发、思维培养,很显然,我们在提倡一种创新的教育。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位研究者指出:在中学教学中,恐怕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的教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高度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为基础的。强调创新不是不要知识 ,而是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观念与创新的关系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即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使他们掌握“点金术”;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知识爆炸性膨胀的今天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知识总量相比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8.
培养优秀的人才,关键是其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而非单纯的"鱼",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使命,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教材、教师、实践基地、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最后要重视人才创新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李桦 《地理教育》2013,(Z1):40-41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转变地理教学观念,重视师生主体发展转变学生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承认个体差异,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种生存教育。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应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生存教育中,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这句话道出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真谛。它启迪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  相似文献   

1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绝不能墨守成规,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让质疑成为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尝试一些办法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无数代人为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前赴后继,著述立说,纠正着传统的教育偏误,将人们认知的学习意义,求知的目的.以及应试的能力等多方而的问题溢于创新学习与创新教育之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学生真正做到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却并不足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突破与超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不断被强化,不仅凝固为一种制度,而且形成为一种文化,是创新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阻力之一。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许多闪光的思想,如"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学生观,"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的教法论,"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的学法论等,这些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思想基  相似文献   

17.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这句话道出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真谛.它启迪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着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就给课堂的评价研究以一个新基点:学生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的价值并不单单在于"授之以鱼",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美娥 《成才之路》2013,(10):83-8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是青少年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初中英语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重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影响策略"三种认知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创新思维,探索在课堂上渗透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赵新虎 《教育与职业》2002,(10):36-36,44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变被动为主动,是教师常为之深入探讨的课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之学会学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有以下一些体会。一、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决条件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据此,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其先决条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转变;二是从一次性学校教育目标向学生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终身教育目标转变;三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参与、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