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霍俊明认为:"诗歌是维持纷乱世界中内心平衡的装置,诗歌必须维持内心的记忆和对生存现场的持续发现和命名。诗人必须具有担当情怀、语言良知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应该说,他对诗歌观念的这一界定体现出了很强烈的圆融个体与现实存在和历史想象之间关系的色彩。由于以上三者之间并不是一个自足的三角关系,所以它需要诗人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把握来加以实现;同时,由于诗人强调  相似文献   

2.
从顾城的诗歌写作中,可以发现一种"生成的诗学",这既体现在其诗歌想象力范式的三重嬗变上,又体现在每种想象力范式内在的生成性上.从早期的童话想象,到"朦胧诗"时期的历史想象,再到中后期的语言本体想象,这一演变过程具体而丰富地实践了个体生存面对历史现实境遇的可能性方式.作为诗歌生成的内在动力,想象力彰显的不仅是一种修辞上的...  相似文献   

3.
沈雪珍 《考试周刊》2013,(72):17-18
<正>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1]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人们往往运用想象使其作品灵动而隽永。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地沟通、共鸣。  相似文献   

5.
废名是个有自己独创的、成系统的诗歌理论的诗人,他的诗歌可看作其理论的实践.他主张新诗要用合乎语法的“文学的国语”写作,表现诗人个体的生命之诚,即由现实触发的感受、想象.他的诗歌文本的语言是自然形态的语言,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诗味”.其诗美内质在于“诗的内容”,即个体的感受、体验,独具机杼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钟鸣是一位学者型诗人,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广博的学问交织、渗透,扩大了其诗歌的表现力。经验层面,与北方诗人不同,钟鸣有着鲜明的"南方精神":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果敢与反叛,独特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时代大环境让他放弃传统,追求发明与实验,奠定了诗歌独特的语言与形式。语言层面,钟鸣追求冲突效果,以词语的实验性质、错裂形式以及不合逻辑的逻辑成分,抓住诗歌的思想之间的关系,身体和语言的关系等。而在独特的个体经验和语言选择中,诗歌的形式也被塑造与充盈。  相似文献   

7.
<正>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  相似文献   

8.
想象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那么,什么是诗歌鉴赏的想象法呢?我们用以下图示来表述: 语言文字(诗歌)→画面→意义 ①知识经验的积累 ②写作背景 图示表明。完成诗歌的鉴赏需分两个步骤完成:一是通过读者的想象把诗歌的语言换化成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画面。这个过程能顺利完成要靠知识经验的积累,即平时在生活、学习中得来的学问;二是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诗人经历等),再一次理解这些画面,挖掘诗歌语言所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下的诗歌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诗歌本身的"性灵"来濡染、熏陶学生。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诗歌的认同与重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以及瞬时情感体验,借助想象与联想等阅读方法,富有个性地解读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升华诗歌主题,从而形成"同课异构"的教学体系,在相同的诗歌文本中发现不同的阅读感受、情感体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语境人本性,并结合诗歌语言的隐喻性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语言的境界就在于它能够在看似记忆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思维中,赋予隐喻以新颖性,同时人们对诗歌隐喻理解的争论也正是认知语境具有人本性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中高考的必考点,因其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全面而受到了命题人的重视。通过对最近几年中高考语文全国试卷的分析判断,诗歌鉴赏试题内容包括了人物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但高中生通常对诗歌鉴赏试题感觉无从下手、不易回答,而且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读不懂诗。为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三看一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语境人本性,并结合诗歌语言的隐喻性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语言的境界就在于它能够在看似记忆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思维中,赋予隐喻以新颖性,同时人们对诗歌隐喻理解的争论也正是认知语境具有人本性的最好体现。一、认知语境的理论背影认知语境观是Sperber & 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大脑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诗抒情问题的研究,已有的学者多将抒情作为诗歌艺术,将抒情问题局限于文本或诗人主体范畴内来进行谈论,较少对"抒情""抒情性""抒情主义"等相关概念进行细致地区分,在具体进行论文写作时也存在一些混淆。而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抒情,将其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审美想象、生活态度在新诗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就九十年代诗歌而言,其叙事性特征已得到较为丰富的研究,而对其抒情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站在新诗史的视域下来揭示九十年代诗歌情感的发展变化,探究情感与诗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联还较为缺乏,关于诗歌的"情感文化修辞论"还有待研究与确立。  相似文献   

14.
王汉明 《考试周刊》2014,(71):33-33
鉴赏诗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作者尝试引导学生从具有丰富"能指"的语言入手,运用"人生经验通感"和"文本通感"展开独特的联想想象,进行深度鉴赏,在体验生命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杨莹 《成才之路》2012,(7):16-16
正诗歌,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情感丰富等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三方面要求也正与诗歌的三大特点相对应。教学中,如何针对特点采取相应策略,使儿童诗的教学达到目标中提出的要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诗是一种两栖文体,它兼具儿童文学和诗歌的性质,以儿童化的语言姿态、儿童化的立场和视角、诗歌的艺术形式,表达儿童的情态与心声,使儿童性和艺术性成为儿童诗鲜明的特征,儿童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用诗歌语言给予儿童诗性的启蒙,用儿童化的语言情态烛照并启露童心,如何通过儿童诗的教学让儿童沉浸在文学的审美愉悦中?笔者认为在童诗教学中讲童趣、重诗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者被限制和统领的地图,构建创作和阅读时的主体性,决定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在抒情诗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构建了诗人存在于此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如何诗意地存在。从分析王维、杜甫、刘禹锡、李白、温庭筠、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入手,可以看出,中国诗歌语言的材料被赋予了梦境意象的特征。汉字的象形性,汉字少有的词形限制,以及诗行的句法自由,使得中国古代诗人能够创造自由的语言缝合,这种缝合类似但超出电影场景的缝合。它暗含许多主体立场,从而使诗中的诠释空间变得飘忽不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行滚动的意义生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跟主体相关的新"世界",诗人得以栖居其中,在瞬息之间达到一种诗意的"此在"(Dasein)。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读诗,不能不欣赏诗歌的语言. 诗人臧克家说过,诗人写诗,在语言的推敲上"应该像一个贫穷的老太婆那样叮当作响地敲打她那每一个不容易得来的铜板,而不能像一个浪荡的公子哥儿那样任意挥洒他手中的金钱".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同时,诗歌的意蕴又是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诗论有"境外之境、味外之味"之说,追求"以片言明百义"、"句绝而义不绝".因此,诗歌尤为重视语言的表现:一方面,要通过选取和谐、表意丰富的词语要素创设意境;另一方面,要借助词语要素的矛盾,语言与文学的其他元素之间的对峙、冲撞,从而加大语言的容量,增浓语言韵味,开辟诗歌的想象空间,也就是闻一多先生所讲的"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虽是针对文艺创作而言,却指出了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简单地说,"人乎其内"就是要"钻进去"——借助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的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当中,以获得真切地感受、体验和领悟。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曾经指出:诗的特性就在于它激活了词语的全部潜能,迫使它携带远多于其在日常生活语言中所携带的丰富含义。正因为这样,诗歌强调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往往通过隐喻、象征、通感、夸张的手法,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人感到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