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猛发展,"网红"应运而生并成为时代的"新宠儿"。"网红"借助其在表达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天生优势,能够在思想浪潮中脱颖而出,有一定的偶发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借鉴"网红"的表达方式、传播模式,充分发挥"网红"的独特作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互联网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极大考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不足、影响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必须见贤思齐。"知识网红"以把握受众需求、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的"网红"思维、打造"优质内容+人格魅力+自带流量"的输出模式值得借鉴。通过重点分析"知识网红"现象及其特质,探索如何转变思路、重塑内容、构建话语和创新策略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网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已代替传统的"榜样"力量成为深刻影响当今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主要媒介。高校团属新媒体如何掌握好互联网思想教育的话语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利用"网红"模式的优势,使其成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武器,是当前高校团学新媒体工作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经济催生的"网红现象"走入农村青少年视野,手机成瘾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基于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与同一性理论,在珠三角Z村进行长达2年的田野调研发现,网红经济从内容引导、社群运营等方面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多渠道影响其价值选择。价值观教育需从社会参与、学校指导、家庭实施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加强网...  相似文献   

5.
丁真现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互联网资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要重视和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的因势利导,将此类现象转化成润物无声的正面教育。在丁真现象中,我们要注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生态观教育和审美教育。正确挖掘此类互联网衍生现象的价值,是当代青少年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合理利用和关注"丁真"这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网红案例,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对青少年合理地进行引导、演绎,让他们在青少年的人生轨迹中发挥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红人"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果利用不当就会污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误导部分高校学生。高校理应对"网络红人"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正确认知"网络红人"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健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发挥高校优势,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借力校园文化,利用"网络红人"育人。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青少年人性、完善青少年人格、使他们成为时代担当人才的重要渠道。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互联网时代,要借鉴互联网虚拟场域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减少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红”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事物.高校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成长环境等原因,成为关注“网红文化”的主要人群之一.根据对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网红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心化和单向输入方式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应以正面引导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借鉴发挥“网红文化”...  相似文献   

9.
网红文化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它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标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另一方面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妨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行为.鉴于此,应以网络素养教育为关键、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共同应对网红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步入网络时代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网红文化”也随之迅速兴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文化,同时他们也是最熟练计算机应用的一个群体,他们是首先受到“网红文化”影响的群体。而“网红文化”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包含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因此“网红文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有挑战。高校务必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兴事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成绩与问题相随、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信息收集、选择、传递及接受的过程。我们应积极主动地迎接"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传播学基本方法,正确分析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融入"互联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某事物或活动进行“评述”与“估价”。互联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就是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力进行评判的一种活动。对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中由“黑客”变“红客”,是现代社会赋予我们的时代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互联网世界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因此,本文从提高互联网世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途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大学生对社会影响、教师权威、同侪压力的三重"沉默",面临"顺势而为"的机遇与"逆势而为"的挑战。应化挑战为机遇和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互联网新阵地,提升教育主客体用网能力,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引导,形成线上线下的育人合力,扎实推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生为本",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互联网+"创新2.0下教育大转型的应有之意。"互联网+"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而且其复杂的信息内容、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双面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我们在充分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还要认清"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达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开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肖永霞 《科教导刊》2019,(7):104-106
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突破校园、课堂、书本、教师的传统边界,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因网而兴。构建"互联网+大思政"的思路和工作载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开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思考探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给出了调适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方法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在青少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传播方式。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特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特点,为高校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他高屋建瓴地分析、阐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向全体青少年宣传高尚的道德""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